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产经评论 > 正文

如何理解“将大规模AI算力搬上太空”

2025-11-29 00:30  来源:证券日报 

    ■贾丽

    近日,北京提出拟在700公里至800公里晨昏轨道建设运营超过千兆瓦(GW)功率的集中式大型数据中心系统,将大规模AI算力搬上太空,以突破地面数据中心的能源与散热限制。这一战略举措不仅是商业航天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更将牵引形成“可重复使用火箭+算力星座+数据应用”的全新产业链。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基础设施的布局正经历从“支撑”到“引领”的转变。传统基建多遵循“需求牵引”逻辑,而新型基础设施如太空算力星座、天地一体网络等,更强调“供给创造需求”。一座在轨数据中心、一张覆盖太空与地面的算力网络,其价值不止于满足当前需要,更在于为人工智能、太空计算、天地协同应用等前沿领域提前铺就发展轨道。

    因此,适度超前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乎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动权,也事关产业链的韧性与升级。笔者认为,各方需将这种前瞻视野转化为切实行动,在布局思维、资源配置与创新突破上协同发力,牢牢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树立“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的战略思维。这类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其效益更多体现在产业赋能、社会效率提升等层面。各方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敢于在关键领域前瞻投入,勇于承担探索阶段的必要成本。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聚焦集约高效与自主可控。超前不是盲目扩张,各方要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形成天地协同、全国一体的算力网络,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各方要精准把握技术演进方向,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导向,聚焦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进行前瞻布局,围绕航天系统、核心软件等关键环节,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筑牢安全底座。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各方不仅要“建好”,更要“用好”,不断探索太空算力、天地协同、AI+等融合应用场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面向未来,各方要以“适度超前”的魄力与智慧,持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根基,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浪潮中赢得主动、站稳脚跟。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