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僖
11月27日至29日,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举办。在本届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公布了首批15家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名单,首批15家入选企业共同发起“领航行动计划”联合倡议,并在展会上集中展示了全新实践成果与经验。
这15家企业何以“领航”中国智能制造?《证券日报》记者对部分企业进行了现场采访,以寻求答案。
在“智能工厂馆”展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动力”)展出的“AI飞轮智能装配单元”尤为吸睛。3米多高的大型机械臂在AI的赋能下,精密操作堪比“绣花”。只见沉重的飞轮与微小的螺栓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被精准识别、抓取、装配、检测——整个过程流畅、安静。
这一场景,是潍柴动力此次入选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名单的“基于数智精益模式的高端发动机智能工厂”项目的一个掠影。潍柴动力智能前沿技术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围绕“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环节,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输出场景落地解决方案。此次展会上,潍柴动力通过AI研发、AI制造、AI销服、AI产品解决方案、AI动力五大板块,全方位展示了AI在各业务场景的深度应用。
在潍柴动力展台不远处,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展出的全业务孪生优化“深海一号”智慧气田项目,也吸引了诸多关注。通过建设管网等五大孪生系统,该公司研发出国内首个全流程工艺模型体系,打造出自主控制、自主优化的“海底无人工厂模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领航级智能工厂有两大重要特征:其一,实现“虚实结合”,通过数字孪生工厂叠加智能决策,驱动工厂运营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智控与自主优化”;其二,生产端实现“极致柔性”和“极限制造”。
例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挖掘机共享制造智能工厂,首次实现挖掘机六大核心制造环节全流程智能制造以及70余种型号挖掘机的高效共享混流生产,更首次实现了挖掘机、起重机、泵车、高空作业车跨品种协同共享联动,形成工程机械共享制造新范式,突破了行业“多品种、小批量”重型装备生产难题。
据统计,近九成的领航级智能工厂已实现这种“换产即稳产”的敏捷柔性制造;超三成领航级智能工厂还借助工艺建模仿真、智能过程控制等,优化工艺设计和过程作业,突破了常规制造边界。此外,全部领航级智能工厂都开展了运营协同优化,通过多智能体辅助决策智能调度全局资源,进而提升整个价值链的响应速度与资源效率。
漫步展会不难发现,所有领航级智能工厂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在人工智能等浪潮下,其正积极探索将AI深度内嵌的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
余晓晖表示,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制造”正在带动智能产品、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的全方位变革重塑。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全面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全过程和供应链全环节,智能工厂将向着自学习、自适应的方向迈进,领航级智能工厂也将成为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竞争、定义未来工业标准的“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