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传玺
从中国出发,我国自动驾驶的足迹已遍布新加坡、阿联酋、沙特、美国等多国,覆盖环卫车、矿卡、小巴、Robotaxi等多元车型,应用场景也持续拓展。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这场出行领域的变革正从单点示范迈向全领域覆盖,一个万亿元级的全球市场加速成型。
市场繁荣的背后,也暗藏痛点。国内市场参与者众多,激烈的竞争使企业陷入盈利困境,“价格战”严重压缩了产品的利润空间。
企业技术实力能否支撑起全球竞争?行业未来又将驶向何方?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深入多家企业调研,探寻中国自动驾驶“出海”的真实逻辑。
“出海”成企业必答题
自动驾驶技术通过传感器、高精地图与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赋予车辆自主感知环境、规划行驶路径并安全运行的能力。根据行业标准,自动驾驶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
目前,中国企业在L4级(高度自动化)Robotaxi、矿区、环卫等封闭场景,以及L2+/L3级(辅助驾驶与有条件自动化)乘用车领域已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在感知决策、车路协同、仿真测试等关键环节构建起全球竞争力。
但硬币也有另一面。随着技术成熟度快速提升,行业陷入竞争加剧、盈利艰难的困局。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自动驾驶相关企业超8200家。仅Robotaxi赛道,就聚集了广州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马智行”)、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远知行”)、蘑菇车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蘑菇车联”)等20余家头部企业。
密集的竞争让许多企业陷入“烧钱换市场”的怪圈。从Robotaxi“双雄”的财报数据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小马智行亏损净额达1.52亿美元,同比扩大62.1%;文远知行2025年前三季度净亏损10.99亿元。
而亏损的关键在于研发方面的大规模投入。2022年至2024年,小马智行研发开支三年累计超5.17亿美元,而同期公司总营收为2.15亿美元,研发占比达239.5%;文远知行2022年至2024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7.59亿元、10.58亿元、10.91亿元,累计投入29.08亿元,研发占比分别为143.8%、285.5%、302%。
有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动驾驶企业大规模亏损缘于技术研发需持续且巨额的投入,但由于车辆日均订单量远低于网约车,导致其收入无法覆盖成本,商业化落地远慢于预期。同时,同质化竞争导致“价格战”,企业被迫“烧钱换市场”。加之数据合规成本激增,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盈利壁垒。
某头部自动驾驶企业CTO坦言:“目前大家的路测数据都来源于北上广深,算法模型高度相似。”
在此背景下,具有更高溢价的海外市场进入了企业的视野。蘑菇车联副总裁吕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海外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公共交通服务存在人员短缺、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自动驾驶技术是很好的补充,市场需求十分庞大。
文远知行相关负责人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自动驾驶企业而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能够稳定交付与运营。
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全球化布局正从单一产品出口,升级为“技术+运营”的整体解决方案输出。
据了解,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平线”)的征程6B方案获得了2家日本车企海外车型定点,全生命周期预计交付750万辆;同时,地平线与博世、采埃孚、大陆集团等Tier-1合作推出的产品已获得国内外多家车企的车型项目定点。
地平线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基于技术硬实力、生态构建能力以及本土化运营能力,公司有信心在自动驾驶‘出海’领域实现突破。”
北京轻舟智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轻舟智航”)也于今年开启了全球化战略,其拥有60亿公里道路测试、60万台的量产规模,以此构建安全护城河,将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误触发率控制在40万公里少于1次,形成了数据驱动的算法壁垒。
文远知行通过与Uber的合作,创新打造了“技术+运营+资本”的三重绑定模式:Uber不仅为文远知行提供了全球500座城市的出行网络,还通过追加1亿美元投资,助力其在15座国际城市部署Robotaxi。与全球出行平台的战略合作,成为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出海”的关键突破口。
不过,“出海”进程中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核心挑战在于政策合规、技术场景适配与安全文化差异的复合性考验。不同国家的道路环境、用户需求偏好存在差异,车企对技术方案的选择倾向各不相同,且各国的法规体系、认证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企业的本土化适配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吕斌表示,蘑菇车联中标项目所涉及的线路覆盖了商业通勤和旅游密集区域。作为政府主导的公共交通项目,新加坡方面耗费一年多时间制定标准,明确要求中标方具备在真实城市道路进行常态化运营的经验,这对企业的技术可靠性、安全冗余以及运营能力构成了极为严苛的考验。
极端环境问题也对自动驾驶车辆的性能提出挑战。以文远知行为例,中东地区的高温对Robotaxi的电子器件和机械器件影响巨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器件失效;在阿布扎比,海风吹来的湿咸空气,对敏感的传感器也存在安全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文远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为高性能车载计算平台专门设计了一套综合热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进行热回收和冷排放管理,轻松解决高温问题。同时,公司还自研了一套传感器清洁系统,让自动驾驶车队在极端环境下仍能持续稳定运作。”
加速资本运作
由于商业化能力尚不足以覆盖高昂的研发与运营成本,持续的资金投入成为自动驾驶企业维持技术迭代的关键。
今年以来,港股迎来自动驾驶企业上市小高潮,多家企业纷纷向港股IPO发起冲击。日前,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同日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交易,完成“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
此外,滴滴自动驾驶宣布完成D轮融资,总额达20亿元;10月底,九识智能宣布完成1亿美元B4轮融资,使其B轮总融资额达到4亿美元;此后,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曝出完成逾6亿美元的D轮融资,创下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私募融资的最大规模纪录。
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EO张毅表示,资金是自动驾驶企业“出海”的战略命脉。其不仅支撑技术本地化适配、国际安全认证和海外团队建设,更有助于企业在18个月的政策窗口期内快速建立先发优势。充足的资本能够加速规模化部署,形成数据迭代闭环,构筑竞争护城河。
“对‘出海’企业而言,资金实力直接决定其能否从市场参与者升级为标准制定者,在全球化竞争中掌握核心话语权,实现长期商业价值与生态主导权。”张毅补充说。
在这场全球自动驾驶的竞速赛中,中国企业正以技术代差构建壁垒,以生态合作降低风险,以资本运作加速扩张。正如吕斌所言:“蘑菇车联正在打造一张连接世界的AI神经系统,这一系统将重构数据、城市、交通、出行与服务的全链路逻辑,让AI真正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全面赋能。”
文远知行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无论面临何种国际化政策与挑战,“出海”企业若要取得成功,始终不变的竞争优势依旧是技术过硬、产品可靠、服务优质。最重要的是,要能为当地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正向收益,为当地社区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