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财频道 > 期货 > 正文

脚踏实地 护航实体经济彰显“期货担当”

2022-08-22 00:47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王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期货市场以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为宗旨,保持高质量发展势头,一大批新的商品期货相继登场,衍生品工具体系不断丰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期货市场创新发展道路,并在有效管理价格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脚踏实地的行动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期货期权品种从31个到99个;市场规模体量从4.94亿手、68.20万亿元到30.46亿手、257.48万亿元;市场客户权益总额从0.18万亿元到1.37万亿元;期货公司整体净利润从36亿元到近137亿元;全市场机构客户数从1.97万户到7.57万户;期货市场机构成交占比从9%到42.2%……看似简单的数字变化背后,实则是中国期货市场过去脚踏实地取得的成绩。

    筑牢市场“稳”的基础

    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

    许丹良是方正中期期货有限公司总裁,投身期货行业已30余年,可谓中国第一代期货人,见证了行业的发展,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在许丹良看来,为实体经济对冲风险,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是中国期货业的使命。尤其在近十年间,中国期货市场发生巨大改变,经历黄金十年,在创新中实现量变,在量变中提质,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默默服务。

    产品工具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期众多发展新命题,中国期货市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实体经济的需要出发创新“作答”,不断丰富品种、创新服务、完善监管,矢志于“让实体看见方向、助经济稳健运行”。

    2012年至今,十年间中国期货市场新上市品种66个,超过前20多年上市品种数的总和。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期货期权品种共有99个,含商品期货64个,金融期货7个,商品期权23个,金融期权5个,其中包括9个对外开放品种;品种序列覆盖面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以铜为代表的有色产业、以铁矿石螺纹钢为代表钢铁产业、以油脂油料为代表的压榨养殖产业、以原油LPG为代表的能源产业等多条产业链品种体系,基本涵盖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领域。同时,有色金属、钢矿、豆类、塑料、PTA等品种价格的国内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在市场规模体量和建设方面,十年间期货市场呈现出持续增长和不断深化的态势。截至2022年上半年,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成交额分别为30.46亿手和257.48万亿元,是2012年同期(4.94亿手,68.20万亿元)的6.17倍、3.78倍。截至2022年6月底,市场客户权益总额1.37万亿元,全市场机构客户数达7.57万户,与2012年底相比(0.18万亿元,1.97万户),分别增长6.6倍和2.8倍。

    十年间,中国期货市场还有很多成绩可圈可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例如做市商、套期保值限额等制度规则体系不断优化,交易成本进一步下降,实体企业参与便利性提升,期货市场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等。截至2022年上半年,期货市场个人和机构成交占比约为57.8%和42.2%,相比2012年,机构占比提升了33.2个百分点。

    在着眼于服务国家保供稳价大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在坚决防范市场风险、筑牢市场“稳”的基础上,大商所通过加大品种工具和市场创新服务力度,拓展服务深度和广度,打通期现市场深度结合的关键堵点。近十年间,大商所已上市21个期货品种和11个期权品种,产品和服务体系持续丰富,有效覆盖农业、能源化工、煤炭矿产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期货市场功能以及期货价格在境内外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大商所始终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发展道路,通过加快产品工具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成效、开拓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在品种工具方面开创了期货市场中多项‘首个’。”大商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例如,2013年,大商所先后上市全球首个实物交割的铁矿石期货、我国首个生鲜品种的鸡蛋期货;2017年,上市我国首个商品期权的豆粕期权;2018年,铁矿石期货作为国内首个已上市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2020年,液化石油气期货、期权同步上市,大商所品种拓展至能源,一个品种同步上市期货、期权在国内尚属首次;2021年,国内首个活体交割畜牧品种——生猪期货在大商所上市并保持平稳运行。

    自2006年开启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新纪元后,金融期货事业便经历了从无到有、茁壮成长的发展历程。截至目前,中金所已先后构建起权益类、利率类两大产品线,共上市9个品种,包括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中证1000股指期货4个,2年期、5年期、10年期国债期货3个,以及沪深300和中证1000股指期权2个。

    中金所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成立以来,交易所便把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着力点,具体来看:一是市场运行平稳,风险管理功能逐步发挥;二是中长期资金入市进程稳步推进,提升机构服务能力;三是丰富预期表达渠道,提高市场信息反映效率;四是助力注册制等基础制度改革推进,提升直接融资质量效率;五是投资者结构更趋完善,市场生态不断优化。

    目前,银行、保险、证券、公募、私募、信托、期货子公司、QFII、RQFII、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均已获准参与金融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总持仓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参与者结构继续呈现机构化、专业化趋势。

    实现战略转型

    强化机构综合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期货市场在创新中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银河期货总经理杨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过去十年,中国期货市场无论是从行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还是在服务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都得以空前提升。“十年间,中国期货市场历经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两个‘春秋’。站在当下,中国期货市场仍充满巨大的发展潜力。”

    “期货市场在过去十年间,前半程以创新特征最为明显,这个时期,期货公司也由单一的经纪业务阶段进入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业务综合发展阶段。”杨青表示,期货公司的综合实力由此得到加强,资本实力不断增强和代理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后半程则是在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服务乡村振兴上发力,这也预示着行业愈加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由此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正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将重构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乃至增长模式。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实体经济利用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的需求和愿望因此愈加强烈。

    十年间,期货经营机构的综合实力得到加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场150家期货公司注册资本为1081.27亿元、净资产1753.00亿元、客户权益1.37万亿元,分别为2012年的3.14倍、3.84倍与7.61倍;2021年期货公司整体营业收入为494.64亿元、净利润137.05亿元,手续费收入314.98亿元,分别是2012年底的2.4倍、3.8倍和2.6倍,期货公司多年“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有所改善。此外,业务更加多元,除经纪业务外,风险管理、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创新业务逐步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上述中国期货业协会相关人士看来,始终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加速推进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和水平,是我国期货衍生品市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主因。

    “2012年我们的衍生品市场成交量、日均持仓量分别为6亿手、251万手,到了2021年成交量、日均持仓量均增长4倍有余,分别达24亿手、1055万手,均创历史新高,分别占国内商品期货市场份额的32%、39%,多年来日均持仓量居国内交易所首位。”大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市场规模的日益增长,国际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优化完善创新模式

    新起点踊跃承担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被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中国期货市场在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努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高度,尤其是在抗击疫情中,展现出了新担当。

    “疫情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因此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对企业而言尤为重要,期货公司的作用也就愈发明显,在有效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稳定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丹良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有127家期货经营机构与514个脱贫县(乡、村)签署了1022份结对帮扶协议,行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达14.25亿元,期货公司通过“保险+期货”模式为脱贫地区天然橡胶、玉米、大豆、鸡蛋、苹果、棉花、白糖等品种提供了价格保障,承保货值约547.60亿元;帮助47家脱贫地区企业成为期货交易所交割仓库;为脱贫地区实体机构或个人提供合作套保、点价、场外期权等风险管理服务方案206个,名义本金约39.99亿元。

    此外,在抗击疫情恢复经济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期货公司及其风险管理子公司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风险管理方案,为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服务,涌现出“口罩期权”“防护服期权”“酒精期权”“手套期权”等众多典型案例,在疏通上下游产业链、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参加抗疫行动,开展爱心捐赠,为疫情防控“添砖加瓦”。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近年来我国利用市场化机制开展农产品价格风险分散的重要举措和创新模式,“保险+期货”连续七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从稳步扩大试点到优化完善模式,“保险+期货”发展之路已经遍布全国大地,成为期货服务乡村振兴的典范模式。

    据了解,自2015年大商所首创“保险+期货”模式以来,过去七年间合计投入资金约9亿元,共开展“保险+期货”项目600余个,涵盖玉米、大豆、生猪等9个品种和指数,覆盖2892万亩土地,总现货量1457万吨,理赔12.76亿元,160万户农户受益。

    站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起点,对于如何更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期货业协会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发展将从几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套保交易者参与市场的比例;二是发挥期货经营机构中介职能,提高定价、交易能力;三是提高大类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能力;四是提升自律管理水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出台为契机,完善相关自律管理制度供给,补齐短板。

    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与全球格局,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努力走出中国特色期货市场的成功之路,服务实体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具体来看,还将重点推进集装箱运力、再生钢铁原料等期货品种上市,做好干辣椒、纯苯、硫磺、乙醇等品种研发,并认真开展东北亚原油期货上市的可行性研究,丰富重要农产品、能源化工、航运品种体系;研究推进豆类期货和期权对外开放,提升重点品种国际竞争力,服务好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拓展已上市期货品种均价结算现金合约,加快温度指数等指数衍生品研发,满足产业企业多元化风险管理需求。

    同时,中金所相关人士表示,接下来,努力在服务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战略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主要抓好“六个落实”:一是落实稳字当头工作要求,坚决守住风险底线,服务资本市场改革稳定发展大局;二是落实党建引领战略,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引领交易所各项事业发展;三是落实功能完备战略,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层级和量级;四是落实生态优化战略,大力改善市场发展环境;五是落实科技赋能战略,深化科技与业务融合;六是落实人才保障战略,充分挖掘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内部潜力。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