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寇佳丽
应用场景的不断“上新”,成为近期各地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抓手。
在深圳,商圈、公园、医院、高校等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累计301条,可通过空中飞行运送的物品种类十分丰富;在东莞,近日发布的《东莞市2025年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明确了37个具体场景,涵盖安全保障、货运物流、公共服务、消防救援等12个维度;在沈阳,沈北新区蒲河廊道低空观光旅游场景应用试飞已取得成功,为当地低空旅游观光奠定了扎实的技术与实践基础。
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应用场景迎来“上新”潮,是低空经济实现从“小众试点”到“大众消费”跨越的表现,有助于加快我国低空经济实现商业化落地的步伐,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从而为全球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研究报告(2025)》显示,当前,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按用途分为生产作业、交通运输、文旅体验、安防安保等四大领域。
“由于对低空技术、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四大领域在市场空间拓展上存在差异。相较而言,低空飞行在生产作业和文旅体验两大领域中的应用更加成熟,部分细分场景的商业闭环图景日益明晰。”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生产作业领域中,“农林植保”、工业巡检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发展迅速,相关专业服务市场已逐步形成。
伴随消费者对个性化文旅产品需求的增加,低空文旅的市场潜能正不断释放。一方面,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的东部沿海地区引入直升机、热气球、滑翔伞等低空飞行器,以独特景观和新奇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另一方面,航空器制造企业、旅游公司、技术服务商等多种类型的低空文旅产品服务供应商加速布局,重塑文旅市场新版图。
受访专家普遍表示,低空文旅发展空间巨大,将成为文旅消费的重要增长点,从而有效带动低空技术、场景融合等协同发展。
当前,完善低空经济完整产业生态的重点之一是应用场景的拓展与推广。广泛开发新场景,以示范效应促进低空飞行的大规模推广与应用,是低空经济形成完整商业闭环的有效途径,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不过,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发展正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关键技术瓶颈待突破、具体盈利模式不够清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健康安全发展与政策指引、空域管理、产业谋划、企业创新等息息相关。若想破解上述挑战,需要以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的协同合作为基础,对空域分类管理、适航认证标准等给予细化政策支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高效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在需求端培养新的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