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企业信息 > 正文

逐梦深蓝 向海图强 深海科技企业掘金万亿元级蓝海

2025-07-16 00:15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郭冀川 田鹏

    地球深处的蓝色秘境,藏着太多人类尚未破译的密码,等待着人们前来探秘。从我国的“蛟龙”号触摸7000米海底,到“奋斗者”号抵达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深海科技正在不断打破各种极限,一步步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毫无疑问,这片曾被视为“生命禁区”的领域,正日益被人类用科技之光点亮,并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指出,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月4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实现首批机组并网,成为中国已并网发电的离岸距离最远海上风电项目;7月15日,深圳首个海洋综合试验场——土洋开放式海域试验区(大鹏湾海洋试验场一期)开始试运营,为试验场景需求灵活的水下产品,提供从场地支撑到配套服务的全链条试验研究保障……从国家的高瞻远瞩顶层设计,到企业的果敢实践布局,再到创新平台的搭建运营,一场向海图强的奋进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这一系列政策红利的释放与发展成果的取得,持续点燃企业布局深海科技的热情。面对这片蕴含着巨大潜力的万亿元级蓝海,众多企业纷纷摩拳擦掌,加速涌入。无论是深耕海洋装备制造的老牌企业,还是聚焦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细分领域的新兴力量,都在抢抓深海科技产业的发展机遇,在技术研发、项目投资、市场拓展等方面积极行动,掀起了一股企业布局深海科技的热潮。

    资本市场为深海科技护航

    已有42家相关公司上市

    基于资源安全保障、科技水平提升、战略安全维护、海洋经济转型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迫切需要,发展深海科技既是国家战略布局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闫玉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陆地及浅海资源的开发逐渐趋于饱和,深海资源已然成为各国激烈角逐的关键领域,然而,受制于现有海洋科技及相关装备方面的重重限制,当前深海资源长期未能得到高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深海科技,全力推动深海资源商业化开采进程,对于降低我国资源对外依存度、提升我国科技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一表述标志着深海科技从科研探索向产业化应用的战略升级。从地方政策来看,沿海各省区市立足自身海洋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纷纷出台针对性举措,与国家战略形成呼应,共同构建起推动深海科技发展的政策矩阵。

    资本也敏锐捕捉到深海科技领域的发展机遇,正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投融资机制等方式,为深海科技的产业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加速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方面,各类资本加速涌入,以2025年为例,昊野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颢邦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专注于深海传感器、水下通信等细分领域的企业获得社会融资,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早期资金支撑。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深海科技企业提供了适配的融资渠道。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42家深海科技上市公司登陆资本市场,首发募集资金合计达515.73亿元。其中,既包括在深海装备制造、深海资源勘探开发等领域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龙头企业,也涵盖了在深海新材料、深海信息技术等细分赛道深耕的专精特新企业。

    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兰信”)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为公司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所募资金被用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例如,公司自主研发的固态导航雷达、海底数据中心(UDC)技术等均得益于资本支持,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提供直接融资支持外,资本市场还借助多元产品体系,为相关企业赋能。针对深海科技企业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且阶段性特征明显的特点,资本市场通过差异化工具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对于需要长期投入的深海装备试验项目,可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等专项融资工具,定向解决项目资金缺口,同时降低综合融资成本;面对成长期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需求,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不仅注入资金,更依托自身资源网络,帮助企业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推动深海传感器与探测设备的场景落地。

    这种覆盖企业研发、生产、市场拓展全周期的资本服务生态,不仅打通了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资金堵点,更通过资本的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形成“技术研发—资本投入—产业扩张—技术再升级”的正向循环,为深海科技产业的持续突破提供了系统性支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副所长杨霄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深海科技项目若要实现盈利目标,除了政策的有力推动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外,资本力量的深度介入也至关重要。目前,已经有服务海洋经济的绿色债券应运而生,同时,深海项目专属保险产品也在不断开发中,这些保险产品能够覆盖装备损坏、环境风险、人员安全等各领域。

    标杆企业加速自主创新

    勾勒产业跃迁壮阔图景

    随着市场活力不断激发,我国深海科技企业在产业化赛道上加速驰骋,不仅在深海装备制造、水下通信导航等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而且在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环境监测等应用场景中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例如,今年6月份,在碧波浩渺、一望无垠的辽阔海洋之上,随着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宣告建成,这也标志着我国迈出了以深水气田群建设实现深海油气规模化开发的关键一步。“深海一号”气田是我国目前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的投产不仅对推进增储上产、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未来的深海科技事业奏响了激昂振奋的“开场序曲”。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有关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公司正全力打造“一南一北”两个智能油气田建设的典范标杆——在南海,打造了具备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通过应用先进的数字化系统,“深海一号”每年的有效生产时间增加了10天,整个气田的效率提升了大约3%,每年可增加天然气供应6000万立方米;在渤海,建成了海上智能油田“秦皇岛32-6油田”,凭借其精良的信号传输和数字化配套装置,作业人员能够24小时实时获取生产数据,实现了油田的智能化精细管理。

    此外,烟台杰瑞石油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瑞股份”)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与研发制造实力,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将我国页岩气开发装备国产化从梦想变为现实,还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与北美百年老牌企业同台竞技;海兰信以海洋强国战略为引领,致力于成为“全球智能航海引领者”,在雷达、智能航海、智慧海洋及海底数据中心等领域,攻克了一系列核心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这些标杆企业以自主创新“重器”逐梦科技星辰大海,共同勾勒出中国深海科技产业跃迁的壮阔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深海科技产业链条的辐射带动效应也在逐渐显现。远江盛邦(北京)网络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秘袁先登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海科技也带动了卫星互联网测绘技术的创新发展,我们正积极开展量子密钥管理、抗量子加密应用等研究,基于‘空天地海’构建量子加密认证体系,为深海科技数据安全构筑防线。”

    闫玉科对记者表示:“深海科技犹如一艘巨轮,支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破浪前行。深海探测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深海通信与导航技术、深海工程技术和深海考古技术等,是实现逐梦深蓝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我国迈向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随着海洋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深海科技产业链的相关环节将受益匪浅,这些环节涵盖深海探测作业通用装备、深海资源开发装备、深海安全保障装备、深海科学研究装备等多个领域。”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麦哲产业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发布的相关报告,预计2025年我国海洋经济规模将突破13万亿元,其中深海科技相关产业占比有望超过25%,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由此不难预料,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产业链的持续完善以及市场需求的稳步释放,深海科技产业将成为拉动我国海洋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也将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

    技术、人才等方面难题待解

    企业积极探索精准破局

    事实上,深海科技作为多学科深度交叉、多技术高度融合的前沿领域,其发展不仅面临高压、低温、黑暗等极端环境带来的天然挑战,更对材料科学、能源供给、水下通信等底层技术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因此,如何突破创新壁垒成为相关企业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从技术层面的“卡脖子”难题,到供应链的脆弱性,再到跨领域人才的稀缺与市场培育的滞后,多重障碍既制约着企业的研发效率与成果转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深海科技产业化的整体进程。

    杰瑞股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持续引领技术创新的同时,公司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一是高端研发的配套支撑体系亟待完善。公司的深度研发高度依赖关键环节设施保障。目前,国内适配的资源及部分核心部件供应链仍有不足,制约了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速度。二是随着AI与油气产业深度融合加速,复合能力人才的缺口愈发突出。目前,数字化专家普遍缺乏对油气工艺流程和现场环境的深入理解,而具备丰富现场经验的油气业务专家又难以直接驾驭前沿算法。

    “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仍需克服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国际供应链依赖、跨行业融合挑战等多个障碍。”海兰信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例如,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从设计密封结构到水下长期运行测试,所涉核心技术如高压密封材料、耐腐蚀结构、冗余维护系统等攻关复杂,研发周期远超陆地项目。

    正因如此,如何精准破局,已成为关系到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关键命题。对此,上述杰瑞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正积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AI工程师长期扎根现场,深入了解工艺流程与作业实况;同时也推动传统工程师掌握数据标注、特征工程等关键数字技能,加快构建跨界人才队伍,为数字化创新提供扎实支撑。

    展望未来,在企业积极作为与政策持续支持的双重驱动下,深海科技领域的创新活力正不断被激发,为产业向更深蓝处挺进注入了坚定底气。随着更多破局路径的明晰,这片万亿元蓝海的开发潜力将加速释放,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科技支撑。

    开源证券研报表示,深海科技不仅已被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其科技密集度、资本密集度与技术自主可控属性,亦契合当前制造业升级与高端装备国产替代的大趋势。伴随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智能制造等技术融合创新,深海科技正加速成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与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