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昌校宇
中国资本市场与外资机构正形成深度互动的“双向奔赴”新格局。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6月18日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进一步增强各类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度,让全球投资者更加顺畅、更加充分地分享中国创新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配置热情持续升温,多家外资机构近期密集发声看好中国市场前景。
中国成全球投资“优选地”
全球投资管理公司景顺7月14日对外发布的第十三份年度《景顺全球主权资产管理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显示,新兴市场仍是主权财富基金的战略重点,但组合内部的优先次序正在发生转变,主权财富基金正采取更为精挑细选的投资方法,且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明显回升。在受访者的首选新兴市场投资重点中,59%的受访者将中国列为高度或中度优先市场,位列第二。这是自2024年以来的重大转变,可能表明投资者对中国市场进行单独配置,与更广泛的新兴市场分开。
这份调查对象覆盖58家央行和83家主权财富基金(合计管理规模达27万亿美元)的《研究》同时称,大多数受访者(59%)预计未来五年将增加对中国资产的配置。主权财富基金认为,具有吸引力的当地回报(71%)、多元化效益(63%)以及扩大外国投资者市场准入(45%)是其配置中国资产的驱动因素。
外商独资公募机构摩根资产管理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全球市场展望》显示,在全球政策和经济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中,投资者需建立更有韧性的投资组合来应对当前环境,包括全球配置股债及另类资产,以争取多元化收益和降低组合波动。中国资产是全球资产配置再平衡过程中的重要标的之一,下半年或存在结构性行情。
我国上市公司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外资机构的青睐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此前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2024年经营业绩报告显示,2024年,全市场5412家上市公司(剔除延迟披露的8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98万亿元,上市公司业绩边际向好,近六成公司实现营收正增长;上市公司全年研发投入合计1.8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近600亿元,继续保持连年持续增长。
在瑞士宝盛7月9日发布的2025年中期市场展望中表示,中国企业越来越注重成本管控,并通过派息和回购提升股东回报。这些结构性改善,叠加具有吸引力的估值,使得其对中国股票持乐观看法,更看好受内需驱动且有稳定派息的公司。
外商独资公募机构路博迈基金在7月11日发布的“中国市场展望7月报”中称,目前来看,A股上行的部分条件已经具备,市场正在等待更确定性的因素落地。
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6月30日在媒体交流会上发表下半年中国股票策略观点时预计,今年A股盈利可能逐季温和复苏。任何增量的财政、货币及房地产政策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推动A股市场估值提升。同时,中长期资金的持续入市在中期为A股市场估值的结构性重构提供上行动能。
科创赛道获外资青睐
从投资领域看,科技创新成为外资机构的“最关注”。上述《研究》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领域分别为数字科技和软件(89%)、先进制造和自动化(70%)以及清洁能源和绿色科技(70%)。
景顺表示,市场逐渐形成共识,中国蕴藏着独特且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尤其是围绕中国不断发展的科技生态系统的相关机会。中国在主要科技领域的创新领导力越来越令人信服,吸引投资者争相投资。有利的政策和具竞争力的国内市场,使创新技术得以迅速扩大规模并获得竞争优势,全球投资者正将中国投资视为其资产配置的支柱,以实现其投资组合目标。
债券市场同样吸引国际资本关注。全球投资管理公司威灵顿投资管理7月14日发布的市场评论显示,资本或从美国金融市场流出转向其他固定收益市场,欧洲以及日本、中国的债券市场有望因美国资本外流而受益。
此外,随着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良好生态正在形成,今年以来,外资机构持续加大布局中国市场的力度。一方面,外商独资公募机构产品布局明显提速,路博迈基金、富达基金、摩根资产管理等机构新发行基金超过30只。另一方面,多家外资机构通过增资展现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例如,摩根士丹利基金注册资本从6亿元增至9.5亿元,增幅超58%;联博基金的注册资本则由3亿元增加至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