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王明山
量化基金已经成为公募基金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在突破体力和精力的限制后,量化模型可以比人工选股在短时间内处理海量数据、对数千家公司进行同时跟踪,以较高的反应速度努力寻求超额收益。不过,相对于海外成熟市场量化策略的高覆盖,我国公募基金市场还有一段路要走。
近日,量化基金市场再传喜讯。《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正在发行的东方量化多策略基金将在成立后采用指数增强增强策略——按照中证500指数的风格,在全市场“对标”进行选股以寻求更高的超额收益。为进一步了解该基金的设计和运作,本报记者走进东方基金,专访了背后的基金经理盛泽。
量化基金的关键
是要有良好的风控体系
在海外成熟的公募基金市场,量化型基金已经多年位于权益型产品的业绩前列。而回顾A股市场在近几年的表现,2015年以来市场风格切换加快,此前凭借重仓“小票”出彩的权益基金已经风光不再,而一些优秀的量化基金公司开始凭借稳定的超额收益开始崭露头角。不过,面对市场持续低迷的2018年,量化基金还是难免遭遇较大的净值回撤。
即便是面对已经到来的2019年,A股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仍然是笼罩投资者心头上的阴影,如何实现基金持有人资产的保值增值,便成为摆在众多基金经理面前的一道共同难题。而东方量化多策略基金的设计和推出的初衷,正是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盛泽表示,“最近这几年的权益类市场,无论是主动权益、主题行业基金,或是量化选股基金,较难在长期为投资人带来稳定的超额收益(超越基准指数的收益),面对市场风格的快速切换,我们推出了量化多策略这样一只产品,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能够有相应的投资策略,力争为投资人取得长期且可观的投资回报。”
而要达到“长期投资回报”的目标,势必要牺牲一部分收益以严格把控风险。在《证券日报》记者问及盛泽量化策略对风控的考虑时,还未曾想到他会把量化基金的风险控制放在如此高的地位。
“做量化基金,产品的收益固然重要。但是在谋取收益的同时要记得,量化基金之间的比拼,不是比谁活得更灿烂,而是比谁活得更长久”,“我觉得量化基金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该模型必须有良好风控体系和量化投资团队的风控意识,这样才能把这个产品的收益做得相对稳定。”
在全市场进行选股
采用指数增强投资策略
不仅如此,东方量化多策略将采用指数增强策略进行运作。这不禁让《证券日报》记者心生疑问,主动量化基金采用指数增强策略,为何不直接发行一只指数增强呢?
在盛泽的介绍下,本报记者才了解到,东方量化多策略成立后采用的策略,实则是指数增强策略的“2.0版本”:与单纯的指数增强基金不同,该基金没有成份股的限制,可以在全市场进行选股,而且是在全市场3000多只股票中,首先通过东方量化模型的高标准筛选,从而挑选出一个相对严格规范的初期选股池。
“这种全市场选股的操作,是类似于避免出现挑选一群轻量级选手去参加重量级的比赛,而更像是在同重量级的选手中,挑选拳术技巧、身材体格、出拳速率等方面较为出色的选手去参加拳击比赛。”盛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市场选股的策略空间是非常大的,因为这类产品百分之百的仓位都是在增强,相比于传统的指数增强型产品,全市场选股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把增强的仓位做到最大化,使得这个产品的预期超额收益空间再一次打开。
他进一步解释到:“并不是说要追求超额收益的绝对最大化,因为我们始终要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所以严密跟踪指数、严格控制各类风险暴露才是这只产品第一目标。第二目标就是在这个框架范围内,以最高仓位去追求超额收益,传统指数增强型基金产品由于投资范围的限制,投资于指数成份股的比例不能低于80%。因此,长期下来,这类产品从全市场选股,利用市场弱有效性从而产生超额收益方面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
东方量化多策略基金之所以选择指数增强这类的策略进行投资布局,主要原因是经过2018年指数估值的极具压缩,以“成长性中盘”为代表的中证500指数当前动态市盈率仅为16倍,接近创下了指数成立以来的历史新低。未来估值持续压缩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整体下行风险较为可控。
从投资性价比的考量上来看,“指数收益+超额收益”的组合回报在未来有着不错的向上空间。此外,相对于主动权益型基金,指数增强基金的超额收益表现较为稳定、风格偏离相对控制严格,因此在风格不断变化的市场当中,收益稳定性亦较为突出,值得长期投资配置。
11:26 | 国芳集团拟出资1545万元与专业机构... |
10:33 | 九号电动两轮车晒成绩单:上半年中... |
10:30 | 中国电建集团项目专场推介会在北京... |
10:12 | 中国神华启动大规模资产重组 核心... |
10:03 | 中国神华拟筹划重大事项!8月4日起... |
10:00 | 房企寻找债务重组最大公约数化债 |
09:25 | 多奈单抗注射液三年长期临床研究结... |
23:31 | 直击ChinaJoy:上半年游戏产业国内... |
23:31 | 7月份重卡销量同比增长42% “四连... |
23:31 | “苏超”效应持续显现 文体旅融合... |
23:30 | 刚需持续发力 深圳7月份住宅成交超... |
23:30 | 头部陶瓷企业加速创新 满足“好房...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