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冰
日前,在中国人民银行和上海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数字人民币“碰一碰”过闸试点扩展至上海轨道交通全线网(含市域线),进一步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提升轨道交通支付便利性。
事实上,这只是年内数字人民币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经梳理,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广州、上海等多地发布了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发展计划,不断创新扩大应用场景,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扩容与生态优化,在多试点地区合力下,年内数字人民币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建设、公共交通、促消费、智能合约等多领域迎来发展。
在多个领域提速发展
据悉,数字人民币“碰一碰”过闸支持跨机构互联互通,乘客使用任意一家运营机构开立的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均可以碰一碰乘坐上海地铁。据了解,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庞大,每天承担全市超过77%的公共交通出行量。
在公共交通领域,截至目前,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碰一碰”已覆盖青岛、苏州、深圳、海南、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和地区的地铁、公交。
在促消费领域,上半年各地、各机构发放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力度不减,将惠民政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为促消费、惠民生、稳增长注入新活力。例如,在深圳,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与福田区政府联合发放了百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
同时,跨境支付也是上半年数字人民币发展的亮点。多地数字人民币运营试点银行积极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例如,2025年2月份,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指导交通银行陕西省分行深度对接客户需求,成功落地陕西省内首笔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跨境支付业务;4月10日,在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的指导下,农业银行深圳分行联合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在前海成功落地首笔大宗商品交易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支付业务。
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数字人民币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跨境支付、工资发放、供应链支付结算等场景应用均有落地;二是覆盖范围不断扩围;三是针对支付痛点提供更优方案,如无网地区离线支付等;四是持续的功能创新,推进技术突破。如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碰一碰”地铁过闸,持续拓宽支付能力的想象空间;五是促进支付合规与安全的作用明显,数字人民币的大额可溯、预付资金按次解锁等功能,在反洗钱、防止资金违规使用等方面正在发挥作用。
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
2025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多领域持续发展,离不开各地试点地区的政策支持。年内多地发布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发展计划,部署内容持续细化。从个人消费场景到薪资发放、普惠贷款等对公企业服务,以及财政、税收、公用事业等政务服务场景,持续推动数字人民币生态不断扩容、应用场景持续拓宽。今年1月3日,中共广州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广州市数字人民币工作行动方案》提出,截至2025年6月份,争取在民生、体育、消费、文旅、公交、预付费等领域应用场景覆盖面取得明显进展,促进数字人民币增量扩面、提质增效,使钱包量、交易规模等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巩固前期数字人民币试点成果。
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在沪数字人民币运营试点银行积极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探索创新特色场景。
“上半年数字人民币发展态势良好,试点范围持续扩大,应用场景不断深化,尤其在跨境支付、公共交通、政务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跨境支付领域发展是亮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总结道。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上半年数字人民币发展依托“场景扩容+技术深化”双轮驱动。数字人民币发展在场景、技术、生态和跨境领域均有突破进展。各地试点是“自下而上”的创新试验场,通过“差异化探索”为全国推广积累经验,形成“一城一策”的生态多样性。
在数字人民币发展趋势方面,杜娟认为,数字人民币针对目前支付领域中的一些痛点问题,提供了更优解决方案,如跨境支付领域,针对目前跨境支付的高成本、低效率、资金追踪难等方面的痛点,数字人民币可提供更有优势的支付方案。
田利辉表示,未来数字人民币发展或呈现三大趋势——在跨境支付方面,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或成全球数字贸易结算新通道;在普惠金融方面,数字人民币钱包将与小微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在智能经济方面,实现基于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场景,如供应链金融、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