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鹏
“假期前赎回了部分股票基金,打算节后看看市场再决定是否加仓”“刚把攒的实习工资买了短债基金,先试试水”“给孙子配置了教育金保险,自己的养老金账户也加了点‘固收+’”……在这个超长假期中,不同年龄段的投资者在休闲之余,也在积极规划资产配置。
从20岁出头、初涉投资领域的Z世代,到肩负家庭责任、投资风格更趋稳健的中年人,再到注重资产安全、着眼长期保障的银发族,投资者的偏好随着年龄增长、人生阶段变迁与责任重心转移,呈现出鲜明的差异。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记者通过与不同年龄段的投资者交流,勾勒出一幅鲜活的中国投资者偏好画像。
Z世代:偏爱“低门槛+高灵活”
作为投资市场的“新兵”,Z世代的投资关键词是“小额、灵活、好玩”。他们大多刚步入职场,正处于职业起步阶段,收入水平有限、储蓄规模不大,但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极高,更倾向于用日常“闲钱”试水投资,在低压力环境中探索资产增值的可能性。
“我每个月工资到账后,都会固定拿出500元投入基金,选的基本是当下热门主题,比如之前的白酒、中药板块,以及现在热度很高的人工智能赛道。”刚工作满一年的医务工作者小张向《证券日报》记者分享,他挑选基金的首要标准是“1元起购”,且需支持“T+1到账”,这样万一有临时用钱需求,资金能及时取出,不会打乱日常开销计划。
像小张这样的Z世代投资者并非个例。他们的投资标的始终围绕“低门槛”展开:除了短债基金、指数基金这类基础产品,不少年轻人还会尝试可转债打新、股票小额定投,或是借助“碎片化理财”工具,将日常消费后剩下的零钱自动转入货币基金,让“小钱”也能持续产生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Z世代对投资领域的新鲜事物展现出极强的敏感度与接受度,从创新型理财产品到尚在成长的新兴投资赛道,他们总能第一时间关注并积极尝试,让严肃的投资过程多了几分“探索乐趣”。
例如,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上线积分数据交易板块后,不少对数字经济感兴趣的Z世代迅速“入局”。刚接触该板块的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小任就直言:“之前从没接触过数据类投资,这个板块不仅门槛不高,还能顺便了解数字资产的价值逻辑,比单纯买基金多了点‘新鲜感’。”这种将投资行为与新鲜知识探索结合的选择,正是Z世代投资偏好的典型体现。
中年人:兼顾“收益+抗风险”
步入30岁后,投资者逐渐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投资偏好从“试错”转向“务实”——既要追求一定收益以应对家庭开支,又要通过分散配置降低风险,核心需求是资产稳健增值。
“孩子今年上小学,未来10年的教育费用、老人的医疗储备,都得慢慢攒。”投资者王先生的投资组合很“均衡”:30%的资金买股票基金,40%配置“固收+”产品,20%存定期存款,剩下10%买了重疾险和医疗险。“我很少频繁操作,基金定投都是按年设置,追求‘长期复利’,毕竟家庭开支不能靠短期投机。”王先生说。
这一年龄段的投资者,储蓄积累较多,且对投资逻辑有一定认知,更倾向于“主动管理”资产。某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咨询“家庭资产配置方案”的客户中,往往以中年人群体为主。这些投资者问得很细,会关注产品的历史最大回撤、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还会主动了解分散投资的具体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收入群体还会尝试“进阶投资”。室内设计师林女士除了配置公募基金,还在券商开通了港股通,少量投资港股中的科技股。“但港股波动比A股大,我只拿10%的资金参与,主要是想分享优质企业的成长红利,不敢投入太多。”林女士说。
银发族:聚焦“保值+养老”
刚退休的李阿姨的理财方式非常传统,她说:“我只投资国债、大银行的定期存款或者保本理财产品,别的不碰。利息少一点没关系,本金安全最重要。”
对于银发族而言,投资的安全性更重要。他们经历过经济周期的起伏,对风险极为敏感。国债、银行定期存款、货币基金以及养老保险产品是他们的首选。他们更信赖实体网点和客户经理的当面讲解,对于复杂的线上操作和新鲜金融产品持谨慎态度。
“很多客户会主动问‘个人养老金怎么缴最划算’‘商业养老金和社保养老金怎么互补’。”某保险公司代理人赵女士说,十一假期她接待了多位咨询养老产品的客户,他们更看重产品的确定性,比如每年能领多少养老金、领取期限有多长,对浮动收益的产品兴趣不大。
此外,传承规划也成为部分投资者的考量。私营企业主董某除了配置稳健型理财,还为子女购买了增额终身寿险。他表示:“这一方面能给自己留一笔养老钱,另一方面也能提前为子女做些财富规划,避免未来资产传承的麻烦。”
从Z世代的“小额试错”到中年人的“平衡分配”,再到银发群体的“稳健保值”,不同年龄层的投资偏好,本质都是“为生活服务”。无论哪个年龄层,都应先明确自身需求,再选择对应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