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助力双循环贸易金融大有可为

2020-08-19 00:00  来源:证券时报电子报

    中国经济正在形成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金融体系和业务结构也将逐渐重构。市场普遍认为,随着经济新格局的构建,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将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占比逐渐提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比重从32%提高到36%,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这个势头能继续保持下去,要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资来支持企业。

    不过,尽管未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大有可为,但作为间接融资的主力军,传统的银行业务依然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支持企业融资需求的主要作用。尤其是随着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国内贸易有望逐渐替代国际贸易,成为稳定贸易行业发展、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银行的贸易金融业务也在新形势下进入新阶段。

    贸易金融助力

    双循环效率倍增

    国际贸易曾长期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各国经济都对贸易有着较高依存度,目前全球货物贸易占GDP比重超过40%。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受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疫情冲击及全球贸易萎缩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经济贸易面临多重挑战。

    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近日在“2020中国上市银行发展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经济贸易主要面临着国际贸易市场风险不断加大,美中关系发生战略逆转,我国境外金融风险上升等挑战。我国经历了多年的外向型发展,参与国际经贸大循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有效的反哺,加速促进了内部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壮大,未来国内贸易将发挥更大作用。相应的,贸易金融在国内大循环中将大有可为。

    据张健华解释,贸易金融既可在“促进外贸稳定”“积极利用外资”等方面发挥国际循环优势,也可承担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交通及水利工程等建设重任,提供工程保函、保理等金融服务,通过供应链金融向产业链的企业集群延伸,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效率倍增。

    张健华表示,贸易金融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业务基于货权凭证进行,通俗一点讲就是围绕提单开展,谁拥有提单、谁就是货主,这意味着交易的买方、卖方、促进交易的银行以及规范交易的监管方,都能监控货权、把控风险。传统的信贷业务,需要银行直接提供真金白银给企业,会占用银行的风险资产,属于重资产业务,而银行一般也要求企业提供质押、担保支撑,对企业资源占用也相对较多。贸易金融的信用证、保函业务,是促进交易达成的付款承诺或业务保障,在开立信用证、保函的时候银行并未动用自身资金,仅仅需要占用部分风险资产来抵御企业万一不能支付的风险。对企业而言,由于有货权凭证做支撑,贸易金融业务需要缴纳的保证金较少,这样可以为企业节约资源,提升运营效率。

    破解贸易真实性

    审核难题

    对银行来说,贸易融资风险把控的关键在于审核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对于国际贸易金融业务而言,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操作流程规范和有效的风控模式。然而,银行在针对国内贸易融资需求审核贸易融资背景时,对真实性的有效把握往往因信息不对称而处于劣势。

    一国有大行贸易金融部门的资深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2014年前后,国内银行做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就是保理,即卖方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订立的货物销售、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银行为其提供信贷融资。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卖方解决手中有应收账款但无法及时变现的流动性问题。

    然而,当时国内很多银行的贸易金融业务在这个领域都遭遇过骗贷的情况。理论上比较完善的保理业务操作流程涉及很多复杂的环节,如银行要查验增值税发票、交易单据,还要核验买方是否收到了卖方提供的应收账款转让通知书以及确权等,整个流程不仅是银行与卖方的信息沟通,也要有银行与买方的信息确认。如果买方不是这家银行之前的客户,银行对买方不够了解,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钻空子,通过伪造相关信息进行骗贷,让银行防不胜防。

    “因此,为了掌握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近几年很多银行吸取前期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反向保理业务,即银行主动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通常是买方)建立合作关系,基于核心企业直接提供的信息,为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各类企业提供贸易融资。”上述大行人士称。

    张健华也认为,未来,贸易金融业务应用场景化以产业链、交易链、服务链为脉络,依托重点行业主流平台,加强与平台客户合作,通过平台的整合作用嵌入客户交易,重点是加强政府类平台、大型集团企业平台、地方龙头企业平台、头部科技公司平台合作,如政府单一窗口、市场采购平台、跨境电商平台等。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