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

2018-03-31 05:56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结构调整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新动能新亮点不断涌现,迈向高质量发展起步较好。但是,贸易摩擦增多等因素加大了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三大攻坚战任务艰巨,防风险与稳增长平衡难度提高,巩固经济良好运行态势仍面临一定挑战。初步预计,一季度我国GDP增长6.7%左右,CPI上涨2.3%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预计一季度GDP增长6.7%左右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韧性较强,新动能新产业茁壮成长,创新驱动趋势明显,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外需仍保持旺盛态势,宏观经济延续好中趋稳走势,初步预计一季度GDP增长6.7%左右。

    (一)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

    工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去产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工业品市场供需关系得到较大改善。十九大提出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一季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新兴产业规模扩大。1-2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9%和8.4%,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7和1.2个百分点。但是,我国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艰巨,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取暖季限产停产;2月份,制造业PMI为50.3%,连续3个月放缓。总体来看,工业生产将稳中略缓,预计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将增长6.6%左右。

    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一季度,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与日俱增。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8.0%,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当前,我国生产型服务业与生活型服务业呈现同步增长态势。一方面,与居民消费升级相关的养老医疗、高档消费、信息智能、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行业不断提升供给水平与供给能力;另一方面,与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等现代产业体系相配套的金融、保险、咨询、物流、信息、商务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势头迅猛。但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防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影响部分服务业发展。初步预计,一季度第三产业将增长7.5%左右。

    (二)内外需呈现分化态势

    消费需求保持平稳态势。一季度,元旦、春节等假期较为集中,居民购物、旅游、休闲、娱乐等消费需求较为旺盛,春节假期全国零售和餐饮收入增长10.2%,全国旅游总消费增长12.6%,电影票房大增7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快于经济增速,消费保持平稳运行的基础稳固;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城镇调查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有利于稳定消费预期与信心;网络购物、分享经济、智能通信、智慧医疗等新型消费模式和消费业态蓬勃发展,对消费起到提振作用,1-2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37.3%,增幅同比加快5.4个百分点。但是,汽车市场消费爆发式增长阶段已过,房地产销售逐步放缓,两大龙头消费市场不温不火。1-2月份,汽车销量增长1.7%,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1%,增幅分别同比放缓7.1和21个百分点。初步预计,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0%左右。

    投资需求仍面临下行压力。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7.9%,增幅同比放缓1个百分点。当前,金融监管力度与范围有所加大,银行收缩表外业务,增加传统信贷投放,但金融系统资金面偏紧,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少增5575亿元,为近3年的最低水平;地方债务治理强度不减,将抑制基建投资增长,1-2月基建投资增长16.1%,增幅同比放缓11.2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意愿不强,港澳台商投资下降3.6%,外商投资下降3.1%。但是,由于新兴领域快速发展,新动能、补短板方面的投资有所提升。1-2月份,高技术制造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3%、39.3%、15.6%和22.9%,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4、31.4、7.7和15.0个百分点。初步预计,一季度投资将增长7.5%左右。

    出口需求快速增长。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提升,国际贸易依旧向好,全球投资活跃程度提高,外需延续良好态势有利于我国增加出口。1-2月份,按美元价计算我国出口增长24.4%,增幅同比加快21.6个百分点。但是,美国发起对华301调查,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力度加大,贸易摩擦明显增多;主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取向调整,对我国贸易、投资、汇率走势将形成干扰。初步预计,一季度出口将增长18.6%左右,同期进口将增长17.5%左右。

    (三)物价走势温和适中

    春节因素及气温偏低导致CPI中鲜菜等食品价格涨幅回升较大;受价格改革因素影响,医疗保健类服务价格涨幅偏高;2月份CPI由1月份的1.5%回升至2.9%,创2013年11月以来的新高。1-2月CPI累计上涨2.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主要受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居民消费升级等因素的影响,春节过后蔬菜、肉禽等食品价格将会明显回落,工业品价格对消费品价格的传导有限,居民消费价格没有大涨的基础。初步预计,一季度CPI将上涨2.3%左右。

    从工业品价格来看,1-2月PPI上涨4%,涨幅同比放缓3.3个百分点。此轮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主要受行业需求回升叠加去产能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加之前期价格超跌,基数较低,价格具有恢复性上涨特征,且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煤炭、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资源类行业。初步预计,一季度PPI将上涨3.9%左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动能快速转换

    我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旧立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简政减税减费、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季度以来,一是无效供给继续得以破除,钢铁、煤炭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落后产能加快出清,同时去产能工作向发电、化工等领域推进;采掘业和加工业利润大幅上升,行业整体进入复苏;微观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提升,环境治理改善。二是新动能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增长点发展势头良好。三是实体经济财税成本降低,要素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涉企收费进一步清理规范,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企业负担得到减轻。预计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和相关举措的精准化程度提高,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转变。

    (二)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

    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引导创新资源要素合理聚集和流动,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动能为核心的“六新”经济蓬勃发展。一季度以来,一是新技术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持续广泛应用;飞机制造、基因工程等重点领域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1-2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25.5%和200%。三是新业态发展步伐加快。电子商务、网络约车、移动办公、互联网金融、智能家庭、远程医疗、网络旅游等一批新业态继续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四是新模式迅猛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等正在迅速成长,传统的企业边界被打破,产业链合作模式不断革新。网络经济激发快递业务迅速增长。1月份,快递业务量预计完成39亿件,规模超过日本2016年全年的邮政快递量,同比增长76.4%。五是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主体开发新产品热情高涨,供给创新不断加大,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涌现一大批战略性新产品。六是新动能加快形成。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开展数字经济试点,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程,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我国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新经济指数(NEI)为29.8,即新经济投入占整个经济投入的比重为29.8%,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产业在其中占比最大。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继续深入落实,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不断推动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深化改革正推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40年来,我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探索,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市场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逐渐深化,微观主体经济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

    同时,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并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中。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先后经历了由广东、福建两省内的重点城市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港口城市全部开放,再到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对外开放领域逐渐扩大,外商准入门槛不断降低,投资便利化水平日益提高,逐步形成了由点及面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0%以上,高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外贸外资方面,我国货物贸易规模位居全球之首,实际使用外资每年超过千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之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步伐明显加快,“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发展。在改善民生方面,我国从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7亿人减少至2017年的3046万人,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由97.5%降至3.1%,城镇失业率长期维持在4%左右的较低水平,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实现全覆盖,我国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当前,已经实施以及正在落实的各项改革制度将对经济发展的相关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加速推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是生产效率提升。随着无效供给的破除,落后产能被淘汰,相关产品供求关系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国企改革深入推进以及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也将提升市场竞争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市场主体竞争力增强。企业税费负担的降低减轻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放管服”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生产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三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加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对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监管不断完善,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的准入标准逐步放宽,外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投资环境日渐优化,吸引外资的竞争优势明显,同时国际产能合作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序推进,企业“走出去”内生动力强劲。五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程度上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教育质量逐步提升,社会保障力度加大,贫困人口继续减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升。六是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随着中央环保督查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治理趋严,企业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取暖季限产停产,环境治理成效初步显现。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338个城市的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为68.6%,同比上升8.6个百分点,其中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64.5%,同比更是上升28.3个百分点。

    金融防风险与稳增长平衡难度提高

    2018年以来,国际金融货币环境延续趋紧态势,全球资本市场波动程度加大。2月2日,美国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五”——股债双双暴跌:道琼斯指数跌幅达2.54%,为2016年6月份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美国10年期基准国债收益率一度升至2.85%,创2014年1月以来盘中新高。2月5日,美股再度暴跌,道琼斯指数大跌4.6%,跌逾1000点,创美股史上最大单日跌幅。欧洲和亚太股市同样遭受波及。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我国股市大幅调整,上证综指在1月底2月初连续10个交易日内,跌幅达到12%,下挫400多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部分研究观点甚至担忧呈现金融危机前兆。

    一季度,国际货币政策继续向正常化方向回归,我国金融监管力度增强。金融货币环境变化将给经济运行带来以下影响,一是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可能加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影响国内金融稳定。在全球长期通胀率和生产率发生结构性改变等背景下,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过快收紧将抬升长期利率,对全球宏观经济和资产价格产生较大影响。一季度以来,全球金融政策趋紧的外溢效应叠加国内金融去杠杆操作导致国内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二是我国将防范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建设。在防风险、去杠杆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从2017年四季度开始,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已有所下降,金融体系内部杠杆控制也初见成效。一季度,金融“双支柱”政策将推动杠杆率继续下降,我国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三是在金融强监管背景下,央行将综合运用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补充流动性,创造适宜经济去杠杆和提质增效的流动性环境。预计市场利率中枢将有所下行,M2增速将略有回升但仍将保持个位数,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性调整仍将持续。四是金融去杠杆短期内可能导致信用环境整体趋紧、抬高融资成本。一方面,房地产融资、PPP、特色小镇等融资需求在银行通道业务被封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已经趋冷的房地产领域投资;另一方面,控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的监管导向将使银行对于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更为谨慎,对居民购房和房地产市场销售造成影响。因此,未来准确把握防风险和稳增长的平衡点,在降低杠杆率的同时保证实体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健康运行、房地产平稳发展、金融体系合理运转、避免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容忽视

    尽管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韧性和包容性明显增强,一季度将延续平稳发展势头,但是宏观经济领域仍面临若干风险挑战。

    (一)金融风险聚集态势尚未根本扭转

    2016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4%,为主要经济体最高,超过美国的7.5%、英国的6.6%、日本的4.2%、德国的3.9%。但是由于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金融业“脱实向虚”现象比较突出,金融去杠杆势在必行,国家将金融防风险作为重要调控任务之一。在资管新规出台、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专项整治消费贷进入房地产领域、加强通道业务和委外业务监管等“组合拳”作用下,金融业“脱实向虚”的态势得到初步扭转,金融去杠杆取得一定成效,但短期内衍生的风险事件有所增多。云南省级投资平台出现10亿级信托兑付危机;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违规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乐视网股权质押违约风险继续发酵;资本市场调整幅度加大。这将考验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稳健性与抗风险能力,同时给宏观经济运行带来干扰。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仍然存在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管控力度加强、财政收入形势向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所缓释,但总体水平仍然较高,存在的风险不容小视。一方面,由于中央和地方统计口径略有差异,支撑债务偿还能力的地方GDP、工业生产甚至财政收入可能存在虚高问题,而财政债务却为实际负担,甚至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向融资平台腾挪等现象。近期,内蒙古下调2016年财政收入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调减四成,天津滨海新区承认GDP数据存在1/3的虚高,均印证了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基建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导致融资平台无序扩张,部分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缓慢但债务扩张明显,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贷款异化形成违规政府性债务,部分引导基金股债不分、明股实债现象比较突出。此外,这些违规融资的债务资金大多投资于中长期城市建设项目,周期长、短期收益低,存在期限错配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三)民间投资活力相对不足

    我国民间投资增速已经连续两年慢于全部投资,民间投资活力明显不足。考虑到民间投资70%以上投向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领域,预计民间投资增长放缓的压力依然较大。当前制造业领域整体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旺的矛盾尚未根本化解,民间资本投资意愿普遍较低。受调控政策收紧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将回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推动PPP模式以引进民间资本,但大部分项目仍是国企主导、民企配合,在统计上归类为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民间投资在进入相关领域的过程中存在一定手续、资质、程序等方面的限制。此外,民企融资难融资贵、国企改革进展缓慢、“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因素也是制约民间资本投资意愿的重要因素。

    (四)实体企业债务负担较重

    随着企业兼并重组、市场化债转股等降杠杆措施取得积极进展,我国企业杠杆率呈现出由升转降的良好局面。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017年二季度末,我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已经连续四个季度环比保持下降趋势。但是,从绝对规模上看,我国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水平仍然偏高,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63.4%,远高于欧元区、二十国集团和新兴经济体。2017年底,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非金融类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6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总额高达62.3万亿元,非金融类国有企业负债总额99.7万亿元。部分领域、部分行业债务利息大量吞噬企业利润,一方面迫使企业为了资金顺利周转而不得不加大债务、放大杠杆;另一方面高额债务压低企业利润,削弱企业偿债能力。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为7.52万亿元,而同期利息支出高达1.14万亿元。

    (五)美对我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呈现高频化趋势

    美国是我国出口产品重要海外市场。2008-2017年,对美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6%以上,如果加上转口贸易,美国市场为我国提供了近1/5的外部需求。今年以来,美国启动的实质性贸易保护措施明显增多,尤其是涉我外贸保护行为呈现高频化趋势。美国政府变相地进行贸易保护主义,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甚至通过价格、税收等途径限制我产品进口,恶化了我对美贸易环境。美贸易保护不断升级,可能加剧贸易摩擦乃至引发全球贸易战的危险,导致我国出口环境恶化。

    主任:张宇贤

    副主任:王远鸿 牛犁

    参与讨论:经济预测部全体研究人员

    执笔:闫敏 胡祖铨 邹蕴涵 陈彬 邬琼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