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频道 > 证券要闻 > 正文

北京金融法院成立一周年 梳理确定首批26项具体任务并全部落实到位

2022-03-24 10:16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吴晓璐

    3月23日,北京金融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成立一周年工作情况,并发布十大典型案例。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郭雳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我国第二家金融法院,北京金融法院的设立运行具有突出历史意义,是建设法治金融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提高,金融产业蓬勃发展,北京法院系统所审理的金融民商事、行政、执行案件规模趋于庞大,数量及标的大幅增加。

    据介绍,截至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收案6275件,其中民事案件4476件,行政案件411件,执行案件986件,其他案件402件,累计标的额2193亿元。

    北京金融法院受理的案件中,新类型金融纠纷比较集中,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占比较高,其中蓝石资产与兴业银行等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系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谈及该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案涉及多重嵌套法律关系的分解和认定,有助于推动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行政处罚标准的统一,形成示范效应,并推动中介机构勤勉尽责。

    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艳红表示,该院对照北京市委、上级法院关于金融审判体制机制创新的部署要求,梳理确定首批26项具体任务并全部落实到位,基本建立了符合金融审判规律的审判体系。如创新代表人诉讼实施机制、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使证券集体诉讼制度落到实处,强化证券违法民事赔偿的功能作用,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优化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办理程序,减少流程环节,压缩办案时限,保障金融监管部门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及时进入执行程序,增强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法律威慑。加大金融案件执行力度,构建“全类型高效率保全,助力非诉机制挺在前面”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保、多、立、审、执”一体化办案工作格局。

    据介绍,北京金融法院还探索打造国家级金融法治协同平台,广泛对接“一行两会一局”等金融监管部门、中国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在京金融行业协会以及知名高校等30余家单位,开展数据协同、促进政策协同、推进资源协同、加强智力协同,凝聚金融法治合力,促进金融领域良法善治。

    李艳红表示,北京金融法院全力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构建适应金融审判特点的纠纷化解机制、权利救济渠道和诉讼服务体系,让金融司法更加便利人民、贴近人民。建设“一站式”金融多元解纷机制;针对银行卡、保险、委托理财等金融案件当事人多为“上班族”的情况,开办“午间、夜间法庭”,满足特定人群的个性化诉讼需求;研发“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在线平台”,广大中小投资者可以在线进行信息查询和权利登记等。

    叶林表示,成立一年来,北京金融法院进行很多扎实研究,探索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三合一”审判等,在金融法院的发展方向、审判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探索。北京具有自身非常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加之众多高校支撑,学术氛围浓厚,北京金融法院有望在前沿领域不断突破和创新,助力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推动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薛峰介绍了十大典型案例的特点。据了解,这10个典型案例是从北京金融法院审结的近4000件案件中精选出来的,是该院开局起步之年审判执行工作的一个缩影。其中包括行政案例3个,商事案例6个和执行案例1个。

    据薛峰介绍,10个典型案例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监督支持依法行政,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提供服务保障。二是突出价值引领作用,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三是发挥规则创设作用,引领金融市场主题行为。

    “通过定期发布审判指南和典型案例,北京金融法院积极推广其‘成果’到全国乃至世界,充分发挥司法引领和协同作用,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交易规则方面的话语权。”郭雳表示。

(编辑 崔漫 才山丹)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