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频道 > 证券要闻 > 正文

李小加:香港市场功能从“输血”升级为“造血”

2020-06-06 06:29  来源:证券时报

    过去两周以来,全国人大有关港区国安立法的决定和美国借此威胁对港制裁,会否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市场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昨日,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个人网志中表示,无论是对于中国内地还是西方世界来说,香港在每一个阶段都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其功能也逐步进化与升级,香港市场的功能从最开始的“输血”逐渐升级为“造血”,这种新的“造血”功能是基于发挥一国两制独特优势基础上的互联互通机制。港区国安立法更不会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国安法的推出也完全不改变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由“输血”

    升级为“造血”

    李小加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如果以人体结构来比喻的话,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是逐渐与世界在骨架上(交通、运输、通讯)的物理联接、肌肉上(贸易、制造业、供应链)的化学联接、血液上(金融、资本)的生物联接,和今后在神经网络上(人工智能、5G网络与量子计算)的智能联接。

    无论是对于中国内地还是西方世界来说,香港在每一个阶段都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其功能也逐步进化与升级:从骨架联接转向肌肉联接,再到血液互联互通。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迅速扩大,香港的“血液”功能也从开始简单的“输血”引进外资,慢慢演进到今后对资本“血液”的改造升级,最终会实现与全球“血液体系”的互联互通与功能互换。

    香港市场的“输血”功能始于中国传统企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赴后继地在港上市筹集资金。目前有超过1260家内地企业在港上市,总募集资金超过6.7万亿港元,总市值达到26万亿港元。同时,经过不懈努力,香港交易所推出了助力新经济发展的重大上市制度改革,为香港市场注入新经济的DNA。短短两年里,共有87家新经济公司成功上市,包括越来越多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回归,累计集资超过3000亿港元。

    香港市场的功能从初期主要“输血”逐渐升级为“造血”,则始于近年沪港通、深港通与债券通的推出与迅速发展。通过互联互通,香港市场将外来“血液”北上引入内地市场,又让内地资金南下按国际规则投资港股,大规模的双向流动必将深度优化内地的“造血”功能,大幅促进内地市场国际化进程。截至今年5月底,沪港通南北向累计总成交36万亿元人民币;债券通达成交易超过5.7万亿元人民币。

    李小加表示,未来除了进一步提升香港市场对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输血”和“造血”功能之外,促进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血液功能互换”会越来越重要,即人民币的国际化。今天,内地市场的“血液”相对国际市场还非常单一和集中,持债远高于持股、持内远大于持外、持外债远多于欠外债。相对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种状况与中国当前已经达到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极不相符,应该慢慢反过来,即从债东变股东,从持外币债权变成欠人民币债务。

    然而,这种“债转股”、“内变外”、GDP向GNP的转换不会一蹴而就,人民币即使实现了完全的自由兑换,也依然会继续保持相当程度的审慎监管和不同形式的资本管控,但利用香港,这种转换就可以在一个透明、安全、可控的制度框架下启动和提速,为实体经济提供长期可持续的养分,并加快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香港无须担心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在李小加看来,全国人大有关港区国安立法的决定不会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国安法是针对特殊问题且适用范围清晰及有限的特殊立法。2019年香港发生的一切,以及中美争端的全面升级,彻底打破了各方对香港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和平衡。因此,港区国安法在此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由中央立法已为必然,正是因为特殊,这个立法的适用范围应该很窄并有非常清晰的边界范围,而不应该具有广泛性和过大的延伸性。

    第二,“一国两制”符合中国发展的根本利益。全国人大立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香港的长治久安,是为了从法律层面确保“一国”。保障“一国”的国安法实施之后,“两制”只应更加充实,更加丰富,空间更大。其效果在经济、金融等商业领域里将尤其突出。

    第三,国安法的推出完全不改变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功能与作用。过去几十年,香港之所以能够华丽转身成为一大国际金融中心,依靠的关键就是“一国两制”带来的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独特优势。在国安法尘埃落定之后,相信香港的治安和社会环境会逐步恢复稳定,也因为此,中外的钱更多地在香港聚集,必将产生更大的“化学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