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股市热评 > 正文

上市公司业绩任性“变脸”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2018-04-28 07:27  来源:证券时报

    年报披露今日收官,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交上了2017年度成绩单,而少数公司即使在年报披露前的最后时刻,仍试图修改成绩单上的“分数”。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周五收盘,累计共有40家公司发布业绩快报修正公告。业绩预告无需审计,但年报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而一经审计,有的上市公司业绩便由“凤凰”变成了“落汤鸡”,从盈利变为亏损甚至亏损数以亿计。

    这其中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ST龙力。公司4月25日发布的2017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中,赫然将原预计盈利1亿元调整至亏损34.8亿,而以公告前一日公司股票收盘价计,ST龙力的总市值也才31.38亿元,而以最新价格计算,ST龙力的总市值只有28.5亿元。此外,光一科技、安妮股份、暴风集团等多家公司也先后从预测2017年盈利数千万,到最终实际亏损数亿元。更有甚者,个别公司已经养成了“变脸”陋习,单年多次或连续多年业绩“变脸”。

    上市公司实际业绩与预测相距甚多,这让投资者质疑声不断。

    从会计角度来看,业绩“变脸”最为普遍的理由莫过于行业周期性变化、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各项成本费用大幅提升等。若往深处挖掘,背后有可能涉及造假上市、虚假陈述、控股股东违法违规、经营管理层违法违规等行为。

    那么,上市公司业绩任性“变脸”的底气何来呢?

    一方面,上市公司违约成本过低,与铤而走险的获利金额相比属于九牛一毛,可以说是利益驱动的恶果;另一方面,少数上市公司管理层法制意识薄弱,使出各种招数试图蒙混过关。

    在监管层将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全力维护市场稳定运行放在首要位置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业绩再也不能想变就变任意“揉捏”,若逆势而为,须有勇气承担相应后果。

    首先,监管层反复传递持续强化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的监管理念。自上而下来看,A股监管制度的短板不断得以补齐,监管手段不断丰富,监管举措的频度和力度也不断加大,监管的有效性、及时性和灵活性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此背景下,若上市公司业绩随意“变脸”,必然会遭到监管部门“刨根问底”式的监管。我们已经看到,上市公司业绩一旦“变脸”,交易所的问询函便接踵而至。

    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层颁布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积极推动惩罚性违约金等措施的落地,打击上市公司违法犯罪的重锤不再是高举轻放。倘若业绩“变脸”,公司一旦被认定涉及造假上市、虚假陈述等违规行为,必然会受到监管层的严厉处罚,直至被清理出资本市场。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