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媛媛
笔者之前在证券公司做行业研究,曾有某知名财经电视节目邀请我们团队中的一位领导做股市点评。碍于人情,领导不得不去,但其实这对研究员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在电视节目里,尽管研究员也是向买方资金机构推荐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但推荐的都是长期成长潜力股,而电视面前的观众,却以非机构投资者为主,他们更看重短期内股价是否会上涨,研究员显然无法准确预言。
对于投资者这种“短平快”的心理,部分投机者以握有“内幕消息”为筹码,试图从另一部分冲着“内幕消息”而来的投机者身上谋利。
金融本质上是服务,炒股最终要落到上市公司。所谓的“内幕消息”就是涉及上市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举个简单的例子,一项未公布但决定实施的重组方案计划,就可能属于内幕消息,围绕这项案子参与者众多,包括律师、咨询、投行、公司高管等一切人士,而在案子商议过程中,上述参与方都需要签订保密协议,并且涉及案子的从业人员股票账户会受到严格监管,不得交易该只股票。甚至有一些咨询公司,员工入职前就会关停其个人及直属亲属股票账户。
离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距离最近的金融从业者对“内幕消息”这个词一直讳莫如深。一位在某公募基金做研究员的朋友,无论私下还是网络聊天,坚决不听所谓的“内幕消息”。如果不小心听到了怎么办?那就删除记忆、假装没听到,专心做自己的研究,拿出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和逻辑。但是在各种教普通投资者炒股的微信群里,“内幕消息”似乎被送到了投资者的鼻尖下,几千到数万元不等的价格就能获得。至少看起来,这让他们比其他投资者占据了“更有利”的信息高地。
社交软件的发展,让“内幕消息”不再局限于小区域内的口耳相传,它开始打破时空的界限,打破各种小圈子的界限,在不同的人群里传播。微信既然能够精准打击“荐股”微信群,同样也能够精准监测到内幕交易,而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本身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罚款和市场禁入等处置。但在各种微信群里靠着“内幕”获利的普通投资者,仍然没有受到相关处置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根本没有内幕,只是以为自己有内幕。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在线学习变得越来越便利,即使不靠“内幕交易”获利,也有股民抱着正儿八经的学习态度去炒股。正如同选择任何教育机构看重品牌与口碑一样,各式各样的炒股学习群同样也需要品牌与口碑。就像媒体之前报道的,口碑靠内部的“托儿”来衬,而在品牌上,新媒体技术则给了不法分子更多假借媒体招牌的机会。
例如我们数次发现有人假冒本报官方平台,为投资者提供股票投资服务。另外,记者也曾接到电话,对方声称为某炒股专家的教学团队,在上海开办线下股票交流讲座。该专家的百度百科词条显示为某知名证券公司上海研究部总监,同时也在某财经媒体参与多个电视节目录制,直到记者表明自己的身份,并要向另一财经媒体核实时,该业务员仓促挂了电话。
另外,我们在讨论荐股人员通过手机号码添加个人微信的时候,也不得不重视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记者在注册了一些股票分析软件后,就开始接到不同陌生号码推销股票、基金、期货等投资品的短信和电话。从前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咨询、猎头公司会向求职网站付费查看平台拥有的个人简历信息,那么这些荐股群及组织,是否也向股票分析类软件付费获取了用户信息?这其中涉及到的信息可能有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账户资金量、银行卡信息等。
今天的技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超前繁复的信息时代,互联互通的信息让个人的画像更容易被还原。老龄和低龄的炒股群体越来越多,便存在更大的信息识别风险,当个人信息被谋利者掌握得更全面,就更容易施行“定制化”欺诈。这让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移动互联背景下保护投资者个人信息变得愈发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