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陪跑近16年后,中国人寿拟清仓杭州银行股份。同时,近期另外几家上市银行也发布大股东减持公告,引发市场关注。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近年来银行股股价出现较大上涨,部分银行股东选择兑现投资收益,是正常的市场行为。长期来看,银行股因其经营稳健、分红率较高的特点,仍然是长期价值投资者较为理想的投资标的。
16年长跑接近终点
7月15日,杭州银行公告称,中国人寿拟在该公告披露之日起三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所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5078.94万股(含本数),即不超过公司普通股总股本的0.70%。减持原因为“中国人寿资产配置的需要”。
截至7月15日,中国人寿持有杭州银行的股份与拟减持股份相同,这意味着中国人寿拟通过本次减持清仓所持杭州银行股份。
根据公开信息,杭州银行于2016年10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而中国人寿早在2009年便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杭州银行,此后又进行两次增资。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国人寿持有杭州银行的股份占比为6.164%。
此前,自2021年开始,中国人寿已经三次减持杭州银行股份,金额合计为30.42亿元。若此次减持后续落地,中国人寿与杭州银行这场长达16年的长跑合作将结束。
燕梳资管创始人之一鲁晓岳对记者分析道,新会计准则影响下的资产重新划转或是中国人寿减持杭州银行股份的重要原因。中国人寿自2024年采用新会计准则披露财务报表,而偿付能力报告中的投资收益率仍然使用旧会计准则,保险公司在新旧准则切换期间的内部考核仍在由旧会计准则向新会计准则并轨的过程中,并在持续探索新会计准则下更合理的考核政策。中国人寿此次减持杭州银行股份是对此前投资策略的延续,减持杭州银行等部分以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的股票有利于维持公司利润稳定。
除中国人寿减持杭州银行股份之外,近期,齐鲁银行、长沙银行等上市银行也发布公告称部分股东拟减持。鲁晓岳表示,上述银行股的股东均为财务投资者,由于这些股东并非以长期控制或重大影响为目的,银行股持续上涨后估值分歧加大,部分股东选择逢高减持,符合其财务投资属性。
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看来,大股东减持对银行估值的影响通常取决于多个因素,近期齐鲁银行、长沙银行等大股东减持主要是出于自身资金需求或战略调整,并不是因为对银行基本面的悲观预期。因此,尽管部分银行的大股东减持,但其估值指标并未出现大幅波动。
配置模式转向“长钱长投”
从今年险资对银行股的态度来看,增持依然是主旋律。尤其是从公开举牌信息来看,今年截至目前,险资的20次举牌中,有10次举牌标的为上市银行,表明险资对银行股未来投资价值的认可。
鲁晓岳表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险资持有银行股市值合计约2658亿元,居各行业首位,险企持续增持优质银行股。站在当前时点看,银行股对险资的长期投资价值仍被主流机构视为“压舱石”,尤其是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背景下,银行股股息率仍维持较高水平,高股息、低波动特征契合险资负债端成本,只不过随着行业股板块估值提升,险资对银行股的配置模式从“交易”转向“长钱长投”,优质标的仍是其获取稳健分红与资本利得的核心方向。
从近两年银行股走势来看,Wind资讯数据显示,2024年A股银行板块整体表现强劲,42只银行股中41只上涨。其中,上海银行以68.98%的涨幅领跑,11家银行涨幅超50%。同时,2025年以来,截至7月16日,银行股继续保持较为强劲的上涨态势,42只银行股全部上涨,其中,13只银行股股价涨幅超过20%,最高达37.58%。从银行股当前股息率来看,以7月16日最新收盘日价格计算,A股上市银行近12个月平均股息率为3.68%,最高达6.43%。
娄飞鹏表示,当前银行板块整体估值虽然在修复,但与其他行业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股股息率较高,地方债务置换和房地产风险缓释改善银行资产质量预期,以及银行股本身估值并不高,这些都是后续银行股股价的有力支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