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企业信息 > 正文

中国生物制药拟68亿元收购创新药企礼新医药

2025-07-16 23:43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张晓玉

    医药行业再现重磅并购。7月15日晚间,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称,拟以不超过9.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22亿元)收购上海礼新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礼新医药”)95.09%股权。加上此前参与礼新医药C轮融资时取得的4.91%股权,交易完成后,礼新医药将成为中国生物制药全资子公司。

    在创新药投资圈,礼新医药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家2019年成立的创新药企,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先后与阿斯利康、默沙东等跨国巨头达成3笔跨国授权交易,总额近50亿美元(约300亿元人民币)。

    然而,这个被MNC(跨国药企)争相追逐的“宠儿”,最终却选择投入中国生物制药的怀抱。这一戏剧性变化的背后,究竟暗藏怎样的行业变局?

    “这绝非偶然,礼新医药被中国生物制药收购是国内创新药行业进入整合期的必然趋势。”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胡麒牧看来,这场“联姻”折射出两大行业痛点:一是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的“融资焦虑”——尽管手握多个授权协议,但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仍让企业面临巨大资金压力;二是“商业化困境”——缺乏成熟销售网络和临床资源,让众多Biotech在“最后一公里”折戟。而中国生物制药完善的商业化体系,恰恰能补齐这一短板。

    加速国际化进程

    根据公告,中国生物制药拟以不超过9.5092亿美元收购礼新医药95.09%的股权。剔除礼新医药于交割日的估计现金及银行存款约4.5亿美元,买方就收购事项待作出的付款净额约为5.009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中国生物制药首次“牵手”礼新医药。早在2024年8月份,中国生物制药就以1.42亿元人民币参与礼新医药C1轮融资,取得后者4.91%的股权,并就礼新医药LM-108及未来潜在的多个创新双特异性抗体或抗体偶联药物(ADC)在中国大陆地区达成战略合作。

    本次收购后,礼新医药核心团队成员将继续留任。中国生物制药将充分发挥在临床、生产、商业化等领域的优势,加速其创新资产转化。

    中国生物制药此前表示,自身管线中包括PDE3/4、HER2双抗、HER2双抗ADC、FGF21等后期临床资产,以及EGFR/cMETADC、四代EGFR,口服GLP-1和PDE4b等早期项目,也同样具备较强的国际化潜力。

    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表示,礼新医药有着卓越高效的研发团队和极具价值的创新管线,在肺癌、消化道癌症、自免性疾病等领域填补了多项临床空白。礼新医药的加入将显著加速中国生物制药在肿瘤创新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作为收购方,今年以来,中国生物制药股价涨幅已经翻倍,截至7月15日收盘,其总市值达到1195亿港元。

    累计对外授权近300亿元

    礼新医药是一家聚焦FIC(同类首创)和BIC(同类最优)的创新药研发公司,2019年至今,礼新医药先后牵手阿斯利康、默沙东,近三年以对外授权总额近300亿元的战绩“出圈”。

    2023年5月12日,礼新医药与阿斯利康就新型GPRC5D靶向抗体偶联药物LM-305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首付款为5500万美元,交易总价值达6亿美元。2024年11月份,礼新再次实现重磅交易,将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抗LM-299的全球权益授予默沙东,协议总金额高达32.88亿美元,包含8.88亿美元预付款及技术转移里程碑款项。

    更令市场关注的是这两款药物的“吸金效率”,仅在临床前阶段就引发跨国药企的竞逐。其中LM-299于2024年10月份在中国获批临床,仅一个多月后就被默沙东火速拿下授权。

    目前,礼新医药有7个项目处在临床阶段,还有近20个临床前项目,拥有自主研发的抗体、ADC、TCE以及肿瘤微环境四大平台,已实现两项重磅MNC对外授权,并拥有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三地开展临床的经验和能力。截至目前,礼新医药累计对外授权近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00亿元。

    而中国生物制药正处于创新转型的关键阶段。公司曾预计今年的创新产品收入占比突破50%,未来三年计划每年上市至少5款创新产品,到2027年创新产品收入占比提升到60%。

    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礼新医药,核心意义在于快速获取包括7个临床阶段项目、近20个临床前项目以及抗体、ADC等四大核心技术平台,显著扩充创新管线和前沿技术能力;同时,借助礼新医药已实现的对外高额授权记录及其国际化临床经验,极大提升了公司的全球研发、对外合作与商业化潜力,是加速向全球前沿创新药领域战略转型、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Biotech成国际并购焦点

    事实上,礼新医药被收购绝非孤立事件。近年来,国内外医药行业并购活动明显升温,Biotech成国际并购新焦点。

    早在2023年12月份,阿斯利康就宣布以高达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亘喜生物,包括亘喜生物处于临床阶段、针对恶性血液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BCMA/CD19自体CAR-T细胞疗法,以及专有的细胞疗法生产平台。

    2024年11月13日,普米斯宣布与美国BioNTech公司达成股权收购协议。

    进入2025年,强生豪掷146亿美元收购专注于CNS疾病治疗的Intra-Cellular Therapies公司,将其核心产品抗精神分裂症药物Caplyta收入囊中。

    近日,赛诺菲(Sanofi)与蓝图医药(Blueprint Medicines)宣布达成收购协议,赛诺菲将以约95亿美元的潜在总金额收购蓝图医药。

    今年5月份,礼来、吉利德、阿斯利康等在内的多家全球性药企均宣布完成了新的收购交易。根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前5个月,跨国药企共达成超40笔重大交易,总金额高达600亿美元。

    “随着创新药行业进入整合期,未来类似的并购交易可能会更加频繁,具备差异化管线的企业将继续成为并购焦点。”胡麒牧表示,一方面,创新药企需要资金支持研发;另一方面,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而Biotech企业往往在特定技术领域(如ADC、CAR-T、基因疗法等)具有突破性进展,大型药企通过并购快速获取前沿技术平台和管线,弥补自身研发短板。

    在吴婉莹看来,对于Biotech来说,拥有国际巨头背书的高质量管线仅是参与竞争的入场券,而真正的价值分化关键取决于商业化能力的构建,具备完整产业链布局的Biopharma(集研发、生产、商业化为一体的公司)模式,可能比纯Biotech(以研发为主的公司)模式更具投资价值。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