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金融机构 > 券商 > 正文

业绩寒冬中券商找寻增量 公开增发时隔四年重出江湖

2018-11-30 07:0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年券商行业散发着寒意,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双线均面临着较大压力,每家证券公司都在积极寻找增量业务突破。

    另一方面,券商业务难做的背后正折射了市场融资难的问题,今年以来一系列债券违约事件以及再融资市场规模大缩水等也让融资市场多方承压,企业层面也需要新的融资工具。

    正是在市场多方需求下,一类在市场上消失多年的融资方式——公开增发重出江湖,近期连续有两家上市公司拓斯达(300607.SZ)和新泉股份(603179.SH)发布了公开增发预案,希望借新的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公开增发重出江湖的背后体现的是市场需求,市场不好的时候需要尝试其它出口,需要开拓增量业务。”11月29日,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讲道。

    熟悉又陌生

    公开增发虽然不是全新的融资方式,但已经“销声匿迹”近四年,对于一些新入行的机构人士来说,公开增发更多是存在于纸面上的规则。

    上一家选择公开增发的公司要追溯到2014年4月的沧州大化(600230.SH),事实上2014年全年也仅有这一家公司采用了公开增发的方式融资。

    “公开增发由于其发行条件要求高、审核难度大,又面临极大的发行风险,使得其成为市场上的罕见品种。特别是非公开发行渐趋‘流行’之后,使得其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占,成为被市场遗忘的品种。”一家华东地区券商投行业务中层人士告诉记者。

    具体来看,首先公开增发对于发行价格约束很严格,要求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者前1个交易日的均价。另外,主板的企业若想公开增发还需要满足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的条件,这一项对很多企业来说是难以逾越的财务门槛。

    但随着2017年证监会整肃上市公司再融资,对非公开发行融资规模、条件甚至间隔都做出了严格限制,同时进一步收紧上市公司股东减持,多重监管压力下,企业再融资格局又出现了新变化,公开增发的优点再次被市场重新关注。

    “公开增发有几个好处,第一是融资规模不受限制。其次,除受短线交易限制(六个月)的股东之外,其它认购者没有锁定期限制,在如今减持新规的约束下,无锁定期限制很有诱惑力。”前述华东地区券商人士表示。

    记者了解到,首家发布公开增发预案的公司拓斯达便表示选择公开增发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市场环境下非公开发行很难发出来,因此才另辟蹊径选择公开增发这一方式。

    另一方面,公开增发相比非公开发行对中介机构来说也有业务风险,即公开发行的过程中券商需要包销,如果发行不及预期券商则需要自掏腰包完成认购。

    但再融资市场已经告别了非公开发行的黄金时代,在业绩压力的倒逼之下,券商开始承接需要余额包销的公开增发项目也不足为奇。

    “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发行成功,承销费也会相当可观,粗略估算沧州大化的保荐承销费率超过10%,此外,被券商相中的公司,通过包销介入其再融资,既能赚一笔可观的承销费,又能抓住投资机会大笔买入,不失为一种不错的盈利模式。”一位资深市场观察人士分析道。

    非公开发行困局

    那么公开增发究竟会是市场短暂的尝试,还是在未来有望成为主流融资品种?记者同多位业内人士交流后了解到,市场对近期两单公开增发有较强的观望情绪,但同时也希望这一新品种能够得到监管支持,成为企业新的融资方式和行业新的业务突破口。

    公开增发是否会被市场广泛接受同非公开发行市场的变化紧密相连,双方的关系此消彼长。

    事实上,尽管近期证监会松绑了非公开发行的部分约束,但对非公开发行造成实质性影响的监管约束并未解除,在这一背景下非公开发行很难有实质性回暖,公开增发业务则具有一定的发展尝试空间。

    11月9日,证监会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修订后的《监管问答》主要是聚焦两方面的变化,一是明确使用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的监管要求;第二方面则是对再融资时间间隔的限制做出调整。

    但困扰非公开发行的核心要素并未松绑,首先是定价机制未能松绑。前述华东地区券商人士指出:“此前非公开发行股票品种主要面向有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的特定投资者,因此发行门槛较低,行政约束相对宽松,发行价格较市价有明显的折扣,在当时的背景下定增获利非常明显,但定价机制修改后机构投资者套利的空间不复存在。”

    其次是减持规则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参与非公开发行的资金将要面临极大的时间成本和市场不确定性。市场也普遍认为,这两项核心因素未变的前提下非公开发行大幅回暖的政策基础并不存在。

    前华泰联合风控部副总经理、资深市场观察人士王骥跃也表示:“不仅是发行条件高审批难,而是给了批文发不出去,这才是上市公司融资难最核心的问题,而发不出去的原因正是非公开发行的定价机制和减持新规导致的锁定期延长问题。”

    监管影响之下,非公开发行的规模也在持续缩水,根据统计的数据显示,2016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规模为16918亿元,2017年在监管整肃的情况下规模降至12700亿,而2018年截至11月29日,非公开发行的规模仅有6828亿,这也意味着再融资市场出现了巨大的空白。

    因此,市场各方也希望如公开增发、可转债等再融资产品可以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企业再融资规模。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2031700网站电话:010-84372800

网站传真:010-84372633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