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 见习记者 余俊毅
随着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和低碳经济目标的持续推进和不断实践,践行以ESG(环境、社会、治理)为发展理念的投融资逐渐受到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重视。还有银行为在绿色信贷的投放上能够更精准的助力ESG而做出了尝试。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近日江苏银行在全国率先创设“ESG表现挂钩贷款”,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绿色发展领域,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8月25日,全国首单“ESG表现挂钩贷款”落地投放,江苏银行投放贷款3000万元,支持徐州“龟山云创文旅小镇科普馆项目”建设。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数字财经研究中心主任陈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ESG是比较系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对于银行加强非财务风险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有利于提高信贷资产的社会效益,符合当前我国共同富裕的建设目标。
记者了解到,江苏银行“ESG表现挂钩贷款”具有三方面特点,首先是精准聚焦绿色低碳项目,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全面准确评估企业的环境与社会表现,同时将ESG表现纳入授信全流程,促进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及低碳企业配置倾斜。其次是提供定制化融资服务,产品通过将ESG评级结果与利率、期限、风险缓释措施等多要素挂钩,满足绿色企业或项目在价格、期限、担保方式等方面的需求。第三是推动企业开展信息披露,为提升自身ESG表现,企业将不断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以量化可比的环境信息披露及时展示自身的转型效率,以此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ESG表现挂钩贷款的落地体现了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的力度和ESG决心,也体现了绿色信贷支持绿色产业的要求和原则,可以倒逼企业在ESG方面加大投入,加强ESG信息披露,为银行精准投放绿色信贷提供了一套新的标准和模式,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其他银行也可以借鉴学习。
其实今年以来,大部分银行在绿色信贷的投放方面都持积极态度。《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上市银行的年报发现,截至2021年6月末,有多家银行披露了绿色信贷投入情况,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速。在六大国有银行中有3家的绿色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的绿色贷款投入位居首位,绿色贷款余额达2.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16.21%;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紧随其后,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1.76万亿元和1.57万亿元,增速达16.4%和16.65%。
除此之外,股份行也在加大绿色贷款的投入力度。例如2021年上半年末,招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2387.43亿元,较年初增加301.55亿元,增幅达14.46%。兴业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4,126.88亿元,较期初增长932.53亿元,增幅达29.19%。
不过,目前银行在绿色信贷的精准投放方面还面临一定的挑战。“对于银行来说难点在于如何建立数据体系,实现对资产的穿透和全面的信息披露。”陈波对记者表示。
郭海飞认为,银行在绿色信贷投放方面在企业和项目绿色属性和绿色程度的专业判断和鉴别方面存在一定薄弱环节,需要借助其他第三方专业绿色认证评估机构来进行认证或尽调,而不能单纯依靠企业填报的数据。
他建议,未来银行应加强金融科技的赋能,加大对ESG领域的投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专业绿色机构的管理与合作,加大对国际绿色信贷成功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