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珂
近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上发表署名文章。文章指出,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开放包容是高质量资本市场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促进资本高效流动、要素合理配置和制度互学共鉴,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十五五”时期继续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一方面能够促进金融要素的跨境流动,进而助力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另一方面能够拓宽新兴产业境外融资渠道,从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稳步扩大
吴清表示,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慎拓展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外资和外资机构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度。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容,相关支持举措接连落地:一方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取消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股比限制,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投资展业。据证监会此前公布数据,“十四五”期间,证监会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
另一方面,健全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建立健全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制度,吸引境外中长期资金。自2020年合格境外投资者新规实施以来,合格境外投资者数量增长迅速,投资范围不断扩大。近日,中国证监会印发《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其中涉及优化准入管理的两项措施,即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审批与开户“一件事”和配置型外资“绿色通道”于10月27日同步落地。证监会网站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913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
东源投资首席分析师刘祥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显著加快,通过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资本要素双向流动与全球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政策层面不断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慎拓展沪深港通与债券通、优化外资机构准入与结算安排,吸引更多长期资本配置中国,显著增强市场流动性。同时,推进路径稳慎有序、以风险管理为前提,深化跨境监管协调与信息披露,提升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强化法治保障,确保开放与金融稳定同步推进。”刘祥东说。
从A股上市公司2025年三季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QFII已进入1441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持股市值合计15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39亿元。
高盛研究部股票策略分析团队近日发表的报告显示,MSCI中国指数相对于2022年末的周期底部已反弹了80%。目前中国股市将步入更具持续性的上行趋势,预计主要股指到2027年底将上涨约30%。
摩根大通中国股票策略团队近日发布研报表示,在中期维度上,看好沪深300指数截至2026年底的表现,主要原因是居民资产配置逐步向股市转移。
支持企业用好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支持企业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吴清表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在“走出去”方面,近年来,监管部门发布了《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等制度,境外上市渠道更加畅通。证监会网站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31日,证监会已经完成322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A+H”上市公司队伍不断壮大。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年内共有14家A股公司实现“A+H”两地上市,合计募集资金超过1000亿港元。
谈及今年以来“A+H”公司数量增多的原因,刘祥东分析称,一是融资渠道多元化需求上升,企业通过两地上市可充分利用不同市场估值与流动性优势,优化资本结构。二是政策积极支持,互联互通与监管协调持续改善,沪深港通、信息披露对接等方面改革降低了双重上市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随着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资产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刘祥东表示,这主要缘于我国宏观基本面相对稳健,经济具备长期增长潜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相对合理的估值以及多样化的资产供给,使中国资产具备更强的吸引力与配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