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动态 > 正文

公募机构密集提示跨境ETF高溢价风险

2025-11-18 23:49  来源:证券日报 

    多位专家提示,投资者要警惕相关产品溢价回落风险

    本报记者 彭衍菘

    近期,多家公募机构提示旗下跨境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出现溢价风险,包括多只跟踪美国、日本等境外指数的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在海外主要指数同步回调的背景下,多只跨境ETF高溢价现象引发市场关注。

    “跨境ETF是投资者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为A股市场投资者打开了参与全球市场的便捷通道。其价值在于帮助投资者分散风险,获取海外市场红利。”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期跨境ETF溢价现象值得警惕,这反映出市场情绪过热,投资者对海外资产的追捧恐已超越理性估值。

    部分产品溢价

    11月18日,华夏基金公告称,截至11月1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午间收盘,公司旗下华夏野村日经225ETF(513520)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出现较大幅度溢价。特此提示投资者关注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溢价风险,投资者如果盲目投资,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11月份以来,截至11月18日,已有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等19家公募机构为旗下34只跨境投资产品发布溢价风险提示公告,公告多达330余份。

    其中,富国纳斯达克100ETF(QDII)、华夏纳斯达克100ETF(QDII)、华夏野村日经225ETF等3只跨境ETF提示溢价风险频次居前,均不少于20次;还有15只产品发布提示溢价风险相关公告超10份,主要跟踪日经225、纳斯达克100、MSCI美国50、标普500等境外指数。

    尽管短期风险上升,跨境ETF的长期配置需求仍存。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月内跨境ETF资金净流入341.05亿元。今年以来,跨境ETF规模增长116.86%至9199.49亿元,反映投资者对全球化资产分散风险的刚性需求。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崔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ETF多采用现金申赎机制,叠加外汇额度限制因素,一级市场份额供给就可能会出现无法及时匹配二级市场旺盛交易需求的情况,进而就可能导致ETF出现较高溢价。

    理性看待跨境ETF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192只跨境ETF的平均溢价率为0.79%,32只跨境ETF溢价率超1%,其中,有2只溢价率超10%。

    与此同时,海外多个指数正经历调整。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收盘,日经225指数下跌3.22%,较10月末的历史高点累计降幅5.11%。美股市场同样承压,截至11月17日美股市场收盘,纳斯达克、标普500、道琼斯指数月内跌幅分别为4.29%、2.45%、2.04%。

    面对市场波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跨境ETF的配置价值仍在,但需建立理性投资框架。田利辉表示,跨境ETF作为全球化配置工具,能帮助投资者分散单一市场风险,但发展核心应是投研能力提升与投资者教育,而非规模扩张。

    “投资者需警惕相关产品溢价回落风险。”崔悦进一步表示,投资者若在高溢价阶段买入,后续就可能因溢价收敛面临损失。此外,ETF溢价水平易受市场情绪影响,一旦市场情绪降温或相关海外资产出现调整,高溢价状态下的ETF价格可能出现较快且较大幅度的回落。同时还需注意,当ETF溢价幅度较大时,还可能触发临时停牌,对投资者的交易产生影响。

    “理性看待跨境ETF,既要看到其全球化配置的价值,也要警惕高溢价带来的风险。”田利辉建议,基金管理人不仅要提示风险,更要通过投资者教育科普跨境ETF的运作机制,比如现金申赎与外汇额度对溢价的影响,从根源上遏制投资者盲目追高行为。在海外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投资者若能坚守净值导向与长期配置视角,方能在全球化投资中获益。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