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多家A股上市公司切入机器人赛道

2025-11-18 23:49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陈红

    11月份以来,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意电气”)、广东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德智能”)、浙江永贵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贵电器”)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股权增资、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切入机器人赛道,涉及核心零部件研发、细分场景应用、生态协同合作等多个方向。

    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一热潮源于产业成熟度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契合,标志着国内机器人产业从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迈入规模化发展关键转折期。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取得实质进展,关键技术成本有效降低,叠加高端制造定向政策支持,为上市公司创造了绝佳入局窗口。而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势与产业化能力,正成为推动机器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力量。”

    发展路径多元化

    具体来看,11月18日,云意电气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1亿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南京云意机器人有限公司(暂定名),持有其100%股权。本次投资的核心逻辑是依托汽车与机器人在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上的技术同源性,发挥公司在控制器领域的技术优势,向机器人领域延展产品应用场景。

    11月14日,瑞德智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出资1000万元对深圳昱拓智能有限公司增资,增资后将持有其2.3%股权。据了解,深圳昱拓智能有限公司是发电厂机器人细分领域龙头,核心产品包括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已覆盖五大发电集团。此次增资将助力瑞德智能快速积累机器人领域技术、拓展相关业务,进一步强化以智能控制为核心的整体竞争力,构筑长期发展优势。

    合作共赢成为行业主流趋势。11月12日,永贵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智元创新(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各自领域核心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现双赢,共同探索连接器及线束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应用,以及人形机器人在连接器制造领域及上下游产业的创新应用。

    此外,江苏纽泰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均在加速布局机器人领域。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相关上市公司布局路径看,市场已跳出追风口的短期思维,转向深耕产业细分领域。如传统制造企业借力技术同源性跨界延伸,科技企业聚焦细分场景突破。这种差异化布局降低了产业试错成本,加速了全产业链协同,让产业发展更具韧性,且形成了核心部件攻坚与场景应用落地的双轮驱动格局。”

    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上市公司密集布局机器人领域的背后,是政策、市场、技术三大维度的协同支撑,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政策层面已形成“国家引导+地方配套”的联动体系。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曾召开座谈会,强调要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抓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培育。启动促进工业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行动,完善人形机器人、物联网、高端仪器仪表等产业发展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人形机器人这一颠覆性产品划定清晰发展方向。地方层面则通过完善配套设施、提供人才补贴、加大研发支持等方式优化产业生态。

    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为产业增长注入强劲动力。根据QYResearch(北京恒州博智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统计及预测,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销售额已达276.4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攀升至815.6亿美元,2025年至2031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约达18%。

    技术与生态层面的支撑体系持续完善。技术跨界复用成为重要趋势,如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将汽车“三电技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研发,云意电气等企业则依托原有技术积累向机器人领域延伸;南京、上海等产业集聚区凭借完善的配套设施与丰富的人才储备,加速区域协同创新。

    余丰慧进一步表示:“政策、市场与技术的三重支撑,让机器人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期。国家政策明确了发展方向,广阔市场空间提供了成长舞台,技术跨界融合与国产化突破降低了准入门槛。上市公司积极入局,既为自身开辟增长曲线,也通过资本赋能与技术迭代完善产业生态,加速形成‘技术突破—场景落地—规模增长’的良性循环。”

    尽管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但其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采访中,《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该产业部分核心技术研发尚处于攻坚阶段,部分关键零部件的性能与加工精度仍有提升空间,部分领域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宏观经济波动、技术迭代速度较快等因素可能影响项目推进节奏;核心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多领域复合型人才稀缺,同时供应链协同效率有待提升、产业标准尚未完全统一等问题也制约着产业规模化发展。

    众和昆仑(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文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面对挑战,企业需保持战略定力。核心技术上聚焦关键环节持续攻关,借力国产化替代浪潮实现突破;人才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跨行业引进破解短缺难题;产业协同上,龙头企业应牵头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供应链上下游高效联动。理性布局、久久为功,方能在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