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虽不为患者看病,却终日零距离直面病毒;他同样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每进一次实验室就要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他看不到患者出院时幸福的脸,却第一个为患者的核酸检测报告而露出笑容。在武汉保卫战中,他是战斗在“隐蔽战线”行走在刀尖上的病毒“侦察兵”!他是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检验科主管技师刘博。
正午时分,刘博脱下防护服走出“红区”,来到电脑前,近百人份核酸检测报告即将出炉。他一一核对,将结果上报医务部,向下组战友交代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又静静梳理一下思路,才走出医疗楼。
阳光正好,却刺得他睁不开眼,他进入医疗楼时还是凌晨。
坐上班车,从朋友圈得知院区首批治愈患者刚刚出院的消息,刘博欣然一笑——他,就在消息的最前哨。大巴开动,刘博在震动中侧身睡着,这是战“疫”一线“侦察兵”最轻松的一刻。
刘博从事检验工作十多年,算是个老“侦察兵”了。2015年,核酸检测兴起没多久,他就承担起辽南地区驻军的呼吸道病原监测任务,曾发现一起聚集性感染腺病毒疫情,因为处置及时,将疫情爆发的风险扼杀在萌芽。
“侦察兵”嗅觉最敏锐。疫情爆发之初,他就做好出征准备,接到号令,刘博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跟随医疗队投入“湖北保卫战”。
兵贵神速。医院入驻一栋未完工的医疗楼,老家黑龙江大庆的刘博用铁人精神发动战友投入改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双双操作精密仪器的手,干起糙活儿来也毫不含糊,他们通宵达旦,仅用4天改建了临时实验室。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医护人员在感染科室“主战场”救治患者,技术人员在实验室“敌后方”检测病毒,同样身披“战袍”,同样直面病毒。
在战“疫”正酣的武汉,“侦查”报告不断为制定“精确制导”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也影响着全国人民关注的那组跳动的数字。过去一周,刘博和他的检测小组,昼夜兼程、并肩奋战,已完成八批次千余份样本的核酸检测。
冲锋陷阵,岂止在沙场?刘博的战场,就在寂静而肃杀的实验室“红区”,他的敌人尺寸以纳米计算,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孔不入。取自感染科室的鼻咽拭子,看上去与平日所用棉棒无异,病毒载量,却是普通标本的几百倍,号称病毒“大本营”。
病毒凶险,打虎上山须如扬子荣般胆大心细。每进“红区”,刘博都在心里念叨着每个步骤。孤军深入,难以监督提醒,唯有眼到、口到、手到,方能万无一失。
准备好仪器和试剂,他把标本从传递窗送到下一站——生物安全柜,在这里,他将上百个静置着鼻咽拭子标本的保存管帽,一个个打开,一支支排好序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防护镜上雾气蒙蒙,隔着防护镜、面屏和安全柜的玻璃隔断,他的观察视线渐渐模糊。
刘博尽量抵近观察,耐心操作,不断告诫自己要镇定,放缓动作、调整呼吸、降低心跳......任何细小差池,都可能浪费一线医护人员辛苦采集的标本,影响病人的医治进程,更会给实验室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核酸提取仪开机、准备试剂、扫码、将保存管排好序列、录入信息系统......厚实的面罩限制了他的氧气吸取量,但他决不能被隔离服限制了思维的灵敏度。一切就绪,开始进行核酸提取!至此,刘博已进入“红区”2个小时。
漫长等待后,刘博将标本从核酸提取仪中取出,进入下道关口进行核酸扩增,一道道看似轻巧的操作环节,在全套防护设备里面做起来却如月球探险一般。几个小时下来,当刘博走出红区,衣衫早已湿透。
病毒狡猾,“侦察兵”还需智勇双全。检测之初,刘博对检测结果并不满意,针对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假阴性,给临床带来误诊风险的问题,他果断优化了灭活流程,延缓病毒RNA的降解,果然,检测阳性率得到有效提升,检测结果与军事医学科学院驻武汉检测实验室基本一致。
医院门口小桥上,又一批患者出院回家,刘博看不到患者幸福的笑脸,但他却为又一批准确的检测报告而露出满意的笑容。(经济日报记者 柳洁 通讯员 赵佳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