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是抵御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防护举措。疫情期间,在人员聚集和密闭公共场所,戴好口罩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但早在疫情扩散时期,医学专家就指出,在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在非疫情重点地区的空旷通风场所,感染风险比较低,不需要佩戴口罩;在建筑工地、野外郊游等室外环境工作或活动的人员,原则上可以不用佩戴口罩;交警、稽查等人员、公交车站引导员等服务人员除外。
在疫情防控进入分级分区的现阶段,人们发现,随着农业春季生产和工业复工复产大范围展开,一些低风险地区,农民在田间里生产劳动,工人在室外空旷场地施工时,仍被要求戴口罩。这样的防护要求,看似符合“疫情防控不放松”,其背后还是形式主义作怪。一则,上级单位没有明确发话可不戴口罩,那么,继续戴口罩就意味着“不会犯错”;二则,这可以显示本地区或本单位防控工作没有松懈,不管有无必要,这个形式不能少。这些想法和做法,既没有准确理解中央关于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的指示精神,也暴露了缺乏担当、不积极作为的责任意识,有必要叫停。
什么场合戴口罩、什么场合不用戴口罩,看似事小,反映的却是疫情防控策略的大问题,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是基于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趋势在进一步拓展的事实,中央要求各地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疫情防控不搞“一刀切”。各地各部门必须认真领会,准确贯彻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密切结合本地实际,实事求是地科学确定不同区域、不同场所的风险等级,在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的任务落实中,努力实现精准防控。(经济日报记者 马洪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