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
本报记者 孟珂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下半年在保持货币稳定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助推实体融资成本下行。
陈雳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能够反映出我国在国内外疫情反复背景下复工复产取得的整体成效,而CPI和PPI反映了居民和企业生产生活的成本,尤其是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促使工业企业成本端压力抬升,对中下游,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产意愿有所影响。
他预计,今年二、三、四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分别为7.5%、5.5%和5.0%。当前市场预期PPI同比增速已基本见顶,但在流动性、疫情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下,年内PPI同比增速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工业品价格涨价压力仍存。6月PPI同比涨幅达到8.8%,增速较上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整体还是处于高位。当前部分生产国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尚未消退,产能缺位引发部分商品阶段性的供给收缩,后续PPI数据观测需考虑汇率及原油价格变动。
陈雳表示,6月居民存款的逆季节表现或体现出居民的储备性存款意愿,下半年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需持续关注。但同时,一定程度能够对冲当前较高的物价环境。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下半年稳增长重心有望重回内需
本报记者 杜雨萌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先行指标,制造业PMI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连续3个月回落,预计后续出口走弱,下半年稳增长重心重回内需。
章俊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国内原材料价格涨价,以此形成输入性通胀风险。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拉动中国出口增长超预期又对国内工业生产形成有力支撑。为了避免国内经济过热与输入性通胀共,进而形成全面通胀,国内宏观政策正常化步伐加快,加上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常态化和精细化,国内投资整体复苏力度低于预期。预计1月份至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将从1月份至5月份的15.4%降至11.8%。
从消费角度来说,虽然就业在工业生产复苏推动下持续改善,但年初以来消费表现得仍相对疲软。章俊称,综合疫情对服务业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以及居民部门对就业和收入前景可能依然保持的相对谨慎态度,预计6月份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同比增速将从5月份的12.4%降至10.8%,其中两年平均增速会从5月份的4.5%降至4.3%。
谈及对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有何建议,章俊给出的答案是: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兼顾稳定性与连续性,政策重点应从广义刺激转为有针对性的提质增效。
具体来说,对于货币政策而言,未来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松紧适度。一方面,要在数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要在价格上不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对于财政政策而言,也将转为“跨周期稳增长”。即一是加快专项债的发行,适当加快财政政策的支出;二是加大对制造业升级相关的财政支持。
“总体而言,考虑到国内经济依然整体向好,预计全年实现6%的GDP增长目标并没有太大压力。”章俊说。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消费出口增长有望保持较高水平
本报记者 徐一鸣
“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预计,上半年我国经济稳步复苏,在低基数效应下,上半年GDP有望实现同比13%以上增长。
7月9日,央行宣布于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杨德龙表示,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中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中国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此次降准的目的是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杨德龙分析称,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二是调整中央银行的融资结构,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下半年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复苏,消费和出口增长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输入型通胀压力较大,PPI和CPI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在良性通胀背景之下,资产价格将会出现比较好的增长,利于循环经济发展。”杨德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