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产经评论 > 正文

人形机器人“巅峰对决”展现智造新动能

2025-08-16 00:35  来源:证券日报 

    ■贾丽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不仅上演着一场场激情飞扬又憨态可掬的科技秀,更成为折射机器人产业突破性发展的一面明镜。从步履蹒跚到疾步如飞,从单机作业到群体协同,赛场上的每一次技术跃迁,都印证着智能制造的蓬勃活力。

    这场“比速度、拼协作、秀智能”的巅峰对决,既是对现有技术边界的探索,更是对未来产业图景的预演。参赛“选手”在此次运动会中展现出了机器人的快速迭代能力,如自主避障、动态平衡、多机通信等核心技术突破,正是我国在机电一体化、人工智能、运动控制等领域厚积薄发的集中体现。与此同时,场景赛中多个应用演示,精准回应了制造业升级与社会服务的现实需求,显现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巨大潜力。

    笔者认为,要将赛场上的“潜力股”锻造成产业市场的“硬通货”,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必须跳出“为赛而赛”的思维,从以下三方面精准发力,实现跨越。

    其一,以赛促研。人形机器人在赛场上存在的“步态不稳”与“高难度动作踉跄”,暴露出核心传感器依赖进口、算法实时性不足等瓶颈。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能只满足于算法层面的“灵光一现”,必须筑牢产业的硬核根基。

    为此,产业链应聚焦“关节模组”等核心环节进行系统性攻关,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以高扭矩密度、低成本为双重目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依托长三角、珠三角等供应链集群,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生态;针对成本问题,以应用规模反哺技术创新,最终实现成本可控。

    其二,以场景拓市场。当前赛事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它拥有高度浓缩的“应用场景”。机器人在这里展现的物流搬运、仓储精控等能力,与制造业升级与社会服务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然而,技术若仅仅止步于赛场展示,便失去了真正的价值。

    笔者建议,行业开展常态化的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挑战赛,并在新能源汽车工厂、仓储物流园区等场景开展“机器人替人”试点,推动产业链加快技术转化应用、数据反馈迭代,确保研发成果能迅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其三,加快探索人机协作新模式。人形机器人发展的终极目标,并非简单替代人力,而是成为人类的“得力伙伴”。赛场上的群体协作,已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未来图景的雏形,如在制造业端,推动机器人与人协作完成精密装配、复杂检测等高附加值任务,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效能倍增。产业链还应同步加快制定人机协作安全标准,为人机深度互动铺路,让机器人不仅是执行指令的工具,更是能与环境、与人协同共生的智能体。

    赛场上的每一次加速,都在为产业的未来积蓄动能。从运动会的“萌态初现”到未来的“大显身手”,人形机器人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产业链唯有以更坚韧的定力锚定技术痛点、以更务实的路径深化产业协作,才能推动智能制造的壮阔航程在星辰大海中加速破浪前行。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