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钊
在青岛市崂山区的青岛海泰新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泰新光”)研发中心,工程师们正在对4K荧光腹腔镜进行最后的调试。这台高清手术镜头有个神奇的本领——手术中产生的雾气在3秒内一键自动消散,高清影像实时传输至显示屏,让医生始终看得清清楚楚。这是海泰新光在内窥镜领域取得的重要技术成果。
2003年,海泰新光以光学镀膜技术起家,经历投影显示领域的挫折,公司敏锐抓住LED光源和荧光腹腔镜两大关键技术机遇,成功切入内窥镜行业。通过深度绑定国际巨头完成技术积累,海泰新光最终迈向自主品牌建设,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自我进化”之路。近年来,海泰新光相继攻克三维内窥镜荧光摄像系统、多片式CMOS模组及专用图像处理技术等难题,构建了技术护城河。
是什么让这家从光学镀膜起步的企业叩开医疗器械的大门?海泰新光又是如何从一根硬性内窥镜(硬镜)出发,织就覆盖内窥镜全产业链的网络?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海泰新光,探寻企业发展背后的故事。
技术跨界:
向医疗场景升维
内窥镜被称为医生的“眼睛”,主要由图像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和照明系统组成。通过自然腔道或微创手术切口进入人体,帮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协同微创手术器械进行治疗。
从光学硬镜、光纤内镜到CCD电子内镜,再到CMOS电子内镜,内窥镜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次质的飞跃,都缘于底层技术的重大突破。深耕内窥镜行业二十余载,海泰新光已成功实现多个关键技术突破。
“我们最初凭借光学镀膜技术起步,恰逢全球内窥镜行业从氙灯向LED光源迭代的关键契机,公司顺势率先研发出高性能的LED光源模组,成功赢得全球医用内窥镜龙头企业史赛克的订单,就此顺利打开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大门。”回顾创业二十余载的风雨历程,海泰新光总经理郑耀感慨地说,“海泰新光踏入医疗领域,虽有一定偶然因素,但公司能一步步发展壮大,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无疑是核心驱动力。”
光学优势成为海泰新光立足的根基。“海泰新光的4K荧光腹腔镜在畸变量控制上能做到小于1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郑耀指着实验设备上的数据对记者说。
他以除雾技术向记者举例称,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共轴耦合除雾技术,巧妙运用近红外光对镜头前端进行精准加热,一举攻克微创手术中因温差导致雾气干扰的棘手难题,使手术视野清晰度提升80%。这一创新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第二代整机产品,自2024年实现量产后,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市场占有率一路攀升。
与此同时,海泰新光的多光谱照明设计技术同样大放异彩,将LED光源在医用内窥镜中的光能利用率从60%提升至85%。
“技术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扎根应用场景。”郑耀强调,研发创新要针对临床真实痛点。
海泰新光始终向更纤细的目标不断迈进,当前临床对超细镜需求迫切——镜头越细,越能为器械让出通道,减少创伤。海泰新光已将内窥镜直径从最初的10.5毫米缩小至2.7毫米,正攻关光学口径小于1毫米的超细内窥镜。
“难的不是设计,是制造。”郑耀表示,1毫米镜片需完成微米级精度的加工、装配与胶合。更棘手的是,镜头变细导致光照微弱,尤其在出血场景下图像易变暗、细节丢失。为此,团队同步升级图像算法,甚至引入AI优化画质。
“超细内窥镜是光学精密制造与智能算法的协同突破。通过微型光学镜头捕捉高清影像,再经智能算法实时降噪、增强与三维重建,让医生能在毫米级病灶区域实现精准观察与微创操作,为消化道早癌筛查、颅内微创手术等领域开辟了‘以小见大’的诊疗新路径。”郑耀如是说。
聚焦创新:
全方位满足临床需求
根据弗诺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我国硬镜市场规模2030年将达到151亿元,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过,我国大部分医用内窥镜生产企业仅具备低端医用内窥镜产品生产能力,只有少数企业在医用内窥镜细分领域的高端市场实现突破。
“海泰新光不仅能制造高质量的内窥镜,也希望在未来能够引领行业发展。”郑耀说。
海泰新光研发中心总经理辜长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产品创新的关键在于,让技术与不同临床场景的真实需求实现精准适配。为此,海泰新光构建了“储备一代、转化一代、量产一代”分层研发体系,并积极开放平台,与高校、研究机构及创新企业协同。
在高端医疗市场,海泰新光推出的内窥镜系统集成4K超高清、荧光成像、智能除雾等多项先进功能,能够全方位满足复杂手术对精准操作的严苛需求。
而针对基层医院与门诊场景,海泰新光则推出功能简化但性能可靠的定制化方案:门诊一体机专为耳鼻喉、妇科等科室的常规检查量身打造;N760内窥镜摄像系统以4K白光成像满足基础手术需求。
当下,AI正在重塑医疗器械创新,AI与内窥镜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在探索“AI+内窥镜”融合创新上,海泰新光并未盲目选择全链条自研,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强强联合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公司通过与医疗专家紧密合作,成功破解临床数据的来源与专业标注难题;携手AI企业,全力攻克算法优化与算力支撑瓶颈,精准聚焦“画质提升”与“术中指导”这两大核心方向。
市场突围:
以差异化战略破局
“要把品牌真正立起来,技术、产品、渠道、服务缺一不可。但对当下的海泰新光而言,系统化直面市场的能力,是未来一段时间最迫切需要打磨的核心竞争力。”海泰新光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马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从国际巨头的“幕后供应商”,到医疗器械行业的“台前引领者”,海泰新光的市场突围之路,始终围绕“渠道互补、全球平衡、打破偏见”三大核心策略展开。
国内市场,渠道是关键。海泰新光双管齐下:一方面组建专业化销售团队强化自主渠道建设,另一方面与国药集团携手成立合资公司国药新光。
马敏坦言,中国医疗市场的渠道网络极具特殊性,各地政策差异显著、医院采购偏好多元,单纯依靠自主建设或完全依赖合作都难以实现全域覆盖。
“国药集团的成熟渠道网络与海泰新光深耕细分场景的自主渠道形成精准互补。前者能快速触达广泛的医疗机构,后者则聚焦专科需求精耕细作,最终目标都是让好产品真正走进临床。”马敏认为,这种“自主+合作”的模式,既避免从零开始建设渠道的低效,又摆脱单一依赖的风险,成为品牌落地的“加速引擎”。
在海外布局方面,海泰新光着眼于“风险规避”与“全球协同”的平衡。2024年,公司完成美国、泰国两地生产基地的产能调配,通过本地化制造有效应对国际关税壁垒与供应链波动,保障北美市场供应稳定性。但郑耀表示,核心零部件制造、精密装配工艺等关键环节,目前仍高度依赖国内产业生态,研发总部与核心工序始终扎根中国,从根本上筑牢了技术安全防线。
如今,海泰新光海外收入占比稳定在70%左右,“国内研发+海外组装”的模式,既守住技术核心,又实现全球市场的高效响应。
面对医疗器械行业日益加剧的“内卷”,海泰新光选择以“创新差异”规划破局。郑耀表示:“无序的价格战会透支行业未来,而围绕技术迭代与产品升级展开的良性竞争,恰恰是驱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引擎。”在他看来,企业突围的关键在于聚焦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超细内窥镜到AI辅助诊断系统,海泰新光正凭借差异化创新跳出低层次竞争,并逐步向海外输出产品理念与手术方案。
“国产器械与国际品牌的差距,更多体现在对品质管控的极致追求上,这需要时间的沉淀。”郑耀补充道,“随着临床使用率的提升和品控体系的日臻完善,‘国产器械不如进口’的固有偏见正在被逐步打破。”
从站在巨人肩上到逐渐成为行业巨人,面向下一个10年,海泰新光的发展蓝图清晰而坚定。郑耀说:“中国医疗设备的国产化突破是用创新定义新标准。”这正是海泰新光,乃至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