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贵阳国际论坛热议生态文明“中国方案” 国家推动自然资源产权改革 地方试水环境权益绿色融资

2021-07-13 06:1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改委正在加快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财税、价格、绿色金融等政策体系,研究建立碳定价机制,建设全国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市场。

    7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出席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时表示,中国将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发展绿色金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资源产权实际上是与以往计划经济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们就要面临如何将其从计划经济的制度体系中有效转变,使其能够有效进入市场化体系。“现在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但还有很多制度层面的问题需要尽快完善。”

    为自然资源“赋权”

    在讲话中,栗战书总结道,中国已经有了一套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制度规定,制定了30多部生态、环境、资源等相关法律,形成了环保督察、执法检查的严格落实机制。他强调,之后中国将继续加强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建设,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

    4月底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比较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逐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政策制度,初步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府考核评估机制,有效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基本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导向机制。

    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士吴丰昌看来,《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实现了“1+6”的框架体系,这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生态产品价值作为一个抓手,这也是我们的探索形成的经验。包括调查监测、价值评估等等工作以前都没有受到重视,而下一步就是要开展进入管理层面、经营开发、保护利用等等一系列相关的工作。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为下一步的相关工作给出了更具体的阐释:首先要加快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统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其次,要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落实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高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要有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碳封存技术研究和应用,组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和提升等一系列的工作,组成自然资源产权化的政策体系。

    用市场机制量化资源消耗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曾贤刚在介绍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时就表示,现有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忽略了产权,比如水资源的使用权。

    生态的价值不是算出来的,是市场交易出来的。曾贤刚认为,生态的价值最终体现是经济价值,必须要市场实践后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目前生态产品价值的体现都是基于使用价值的计算。

    实际上,从“十三五”提出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至今,不仅筹备多年、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即将启动上线交易,其他几项也有了相应的交易试点。

    林伯强介绍,目前虽然这几项市场化交易机制均已开展交易,但是交易范围有宽有窄。即将上线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当会带来一次提振,因为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本来都是具有一定关联度的。“接下来就是要从整个碳中和的进程去考虑在政策层面对这几项市场化交易进行一定的改革,推进它们的规模扩大。”他说。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唐登杰表示,发改委正在加快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财税、价格、绿色金融等政策体系,研究建立碳定价机制,建设全国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市场。

    除了现有的交易机制,贵州银行董事长张海正还提到了以上几项市场化交易机制新的路径,就像高科技企业通过专利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获得资金支持一样,用市场化的方式来引导,引导金融体系提供绿色双碳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可以探索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环境权益抵押质押的新型信贷产品,拓宽绿色信贷的基础资产范围。

    这类新型信贷已有机构试水。5月7日,全国首笔用能权指标质押贷款成功发放——兴业银行向福建华电永安发电有限公司发放用能权指标质押贷款600万元,也是用能权绿色融资的一次大胆尝试。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