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优化升级

2025-11-26 23:53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曹琦

    随着技术持续突破、应用场景拓宽以及产业融合加速,当前人工智能(AI)发展正进入2.0新阶段,即迈向思维与行动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面对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为促进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11月26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25年全国智慧企业发展大会在江西省赣州市召开。

    本次大会主题为“AI驱动创新 数智引领未来”。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在致辞时表示,要扎实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加快形成以数据驱动、场景引领、系统推进为特征的数智化发展新格局。

    人工智能

    将驱动制造业“智变”

    如今,AI正在深刻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

    “当前AI应用落地呈现微笑曲线的特征,大模型应用落地节奏两端快、中间慢,即生产制造端慢,管理运营、营销服务端快。”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江平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整体来看,目前大模型在工业领域应用案例集中在营销服务、管理运营等通用性较强的环节,尚未深入触及生产制造核心环节(工业关键流程控制、排产调度、参数优调等)。”

    AI赋能工业应用面临挑战,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场景容错率低。工业生产场景不同于个人消费场景,工业生产线对稳定性、可靠性要求极高,工业大模型一旦发生细微的差错,很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和生产线停工,甚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给利润率本就不高的工业企业带来灾难。另一方面,工业制造往往由多个工业系统和设备组成,将大模型技术整合到现有质量控制、工艺优化环节中,需要系统改造,解决兼容性、通信等问题。此外,不同行业产品类型不一、零部件型号繁杂,应用场景千差万别、标准化程度低,特定行业训练的大模型很难泛化到其他行业。

    要解决“AI+制造业”的难点和痛点,王江平认为要推动AI从通用环节向生产制造核心环节深入,需要“通用大模型+专业小模型”协同发展,即多数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将大模型的“智慧”和小模型的“敏捷”相结合,实现性能、效率和成本的平衡。

    同时,AI赋能工业要优先推进高价值场景的应用,在效率革命、复杂性决策、个性化需求及用户新体验等方面重点发力。例如,在效率革命上,能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老师傅的操作经验、专家的工艺知识转化为可复制、可传承的算法模型,打破个体能力的局限。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未来,随着AI融入核心生产环节,将驱动制造业“智变”,推动制造业模式从离散、被动向连续、主动、全局优化升级。

    高质量数据

    解决“AI幻觉”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大模型迎来井喷式爆发。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截至2025年7月份,我国已发布超1500个大模型,居全球首位,意味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大模型“自说自话”、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一现象被称为“AI幻觉”。

    比如,《证券日报》记者向一款大模型提问: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用蜂蜜代替糖?它回答:蜂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提高免疫力很有帮助,因此是一种健康的食品。这一现象表明,一些大模型存在忠实性幻觉问题,即回答内容虽无事实错误,但与提问无关,未忠实于用户意图。

    “要解决‘AI幻觉’问题,专业大模型愈发重要。”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表示,“基于常见信息数据的大语言模型,回答一些专业性强的问题时,通常准确性不够高,而基于科学数据的专业大模型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数据的质量对大模型来说至关重要。高质量的数据能让大模型变得更聪明,而低质量的数据则会让模型变笨甚至出错,因此使用专业大数据,才能训练专业大模型。打个比方,大模型就像一个正在发育的小孩,数据就是它成长所需的各类营养,数据越丰富,大模型就能学到更多知识,大脑就能更发达。

    多位专家表示,以前大家更加关注算力、算法,但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高质量、多样化的数据集将是大模型性能突破、落地应用的关键。

    会上,朱宏任建议与会企业扎实开展数字化改造,着力汇聚各类数据资源,建立企业知识图谱和各类垂直应用人工智能模型,以数据要素带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积极探索企业数智化发展新模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要素动能。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