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雯珊
近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纬锂能”)、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源材质”)在东南亚市场接连启动大型锂电项目,标志着中国锂电产业链协同“出海”进一步走向深水区。
大手笔布局
6月29日,宁德时代在印尼的合资电池工厂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由宁德时代旗下的宁波普勤时代有限公司与印尼两家国有控股企业安塔姆、印尼电池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59亿美元,涵盖从红土镍矿开采、火法冶炼、湿法冶炼、电池材料、电池回收和电池制造等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全产业链。据悉,项目具备为3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产能。
6月28日,星源材质东盟基地——马来西亚工厂(一期)项目宣布建成。该项目总投资近50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成为年产20亿平方米湿法及涂覆隔膜的“超级工厂”,同时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及固态电池刚性骨架生产制造基地。
“马来西亚工厂的产能释放后,将贡献集团一半的利润,相当于在海外再造一个星源材质。这一转变将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为公司带来更为可观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此外,马来西亚工厂的建成还将促进公司在当下竞争格局中,更为顺畅地辐射东南亚以及全球市场,进一步实现国际化发展。”星源材质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6月27日晚间,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在马来西亚吉打州投资建设新型储能电池项目,投资总额不超过86.54亿元人民币。
亿纬锂能董秘办相关人士认为,通过海外生产基地产能的扩大,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储能配套需求,持续强化公司在锂电池领域的市场地位,对公司完善全球化产业布局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
“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在技术、产能、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与东南亚地区的资源、市场和政策优势形成互补。通过在东南亚布局,中国锂电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万联证券高端装备行业首席分析师蔡梓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产业链抱团“出海”
不仅是锂电龙头企业,锂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东南亚市场。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恩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科达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在马来西亚布局电解液、隔膜、负极材料和结构件产能。随着这些材料产能于2026年或2027年进入投产阶段,锂电四大核心主材将在东南亚实现本地化生产。
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加速布局东南亚,背后有多方面原因。东吴证券研报显示,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印尼的镍储量占全球22%,这为锂电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同时,东南亚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近年来,“印马泰”等新兴市场在电动汽车产业呈现出集中布局的特点,高度聚集的汽车制造产业更容易吸引电池企业在同一区域建厂,以形成“整车+电池”的本地化闭环生产体系。例如,目前泰国集聚了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国汽车品牌投资建厂。
深圳市湾众咨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邱思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锂电产业链厂商围绕电动汽车工厂“抱团扎根”,本质是利用政策红利,通过减少物流损耗、强化技术协同,实现产业链效益最大化与市场快速渗透的必然选择。东南亚地区既能承接产能转移,又可作为跳板辐射更广泛的海外市场,或将成为中国新能源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关键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