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婉霞
7月1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有关情况,其中关于商业健康保险提到,“鼓励商业健康保险扩大创新药投资规模”“适应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需要,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多位行业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相关政策对于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对我国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支付方式相互补充的多元医疗支付体系是重大利好。
上海镁信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镁信健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小栋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在医保之外构筑多元支付体系,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而言尤为重要。”致保科技有限公司CMO罗霄对记者表示,医疗创新支付市场已处于爆发前夜,“预计未来五年将形成‘基本医保保底线、商业健康保险补高端、健康管理控前端’的分层支付生态。”
解决创新药械多元支付难题
近年来,国内创新药研发和审批速度持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药械获批上市。但由于多元支付体系的缺失,出现了国内市场“喂不饱”药企的情况。一位医药政策研究者对记者表示,包括药械企业、保险企业等方面在内的产业链多方呼吁,希望通过引入新的支付方、激活国内医药市场。“这对于医疗健康行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他表示。
记者注意到,破解创新药械多元支付难题,上海等地已先行先试进行了探索。比如,于2023年7月份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8条措施(以下简称“28条”),其中有16条措施都提到了促进商业健康险规范发展。
在此次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方面进一步提到,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重点纳入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且超出基本医保保障范围的创新药,推荐商业健康保险和医疗互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参考使用。
“商保如果能够壮大起来,将为创新药支付带来巨大潜力。”再鼎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再鼎医药”)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朱彤说,再鼎医药也在积极对接商保,多款创新药械被纳入“沪惠保”保障范围。比如,肿瘤电场治疗仪爱普盾进入“沪惠保”以来,已有超过200位患者进行报销理赔,最高报销比例为70%。
平台企业正积极布局
实际上,为解决行业支付痛点,已有多家企业瞄准这一机遇进行布局,镁信健康即其中的代表企业之一。6月30日,镁信健康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据招股书信息,成立于2017年的镁信健康已是中国最大的医药多元支付平台。截至2024年底,该公司累计服务保单数量约3.93亿,与超140家药企、超90家保司达成合作;2024年,镁信健康已覆盖了中国已上市一类新药的40%。
这一市场也为镁信健康带来了颇为可观的业绩增长。据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镁信健康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69亿元、12.55亿元、20.35亿元,2022年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约38%。
政策开闸后,或有更多的产品与商业模式出现。罗霄向记者细数了几种可能的商业模式:比如,可以搭建“医疗—医保—商保”数据桥梁,提供精算定价与动态风控模型;或者设计疗效的对赌协议,如3个月无效退款;再比如,联合药企、险企推出区域定制化险种,提供理赔系统直连服务;也可以整合可穿戴设备等硬件、健康管理平台软件、保险支付端,以“监测—干预—保险”的形式提供产品服务等等。他还表示,公司也已有相关的战略计划。“公司致力于成为医疗创新支付的‘连接器’与‘加速器’。”罗霄称,通过解决支付端与供给端的结构性矛盾,最终实现“患者可及、药械可惠、险企可控”的可持续生态。
由于处于缄默期内,对于相关规划安排镁信健康未对记者回复。在招股书中,镁信健康表示,未来,公司将利用真实世界数据,为保司扩展更多链路服务、深化与药企在多元支付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合作等,以及为患者提供更多容易获得且价格亲民的医疗产品。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