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频道 > 行业研究 > 正文

未来展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值得期待

2022-01-14 23:17  来源:证券日报网

    回顾2021年,我国经济稳中持续向好,但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展望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化解压力,保持增长动力?资本市场与经济运行将会如何互为促进?我们邀请了六位首席经济学家,对2022年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路径进行展望。

    六位专家分别是植信投资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红杉资本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

    7.1经济增长有多重动力

    如何看待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背后有哪些增长动能?

    连平认为,鉴于2022年稳增长的政策总基调,对于政策面稳增长的意愿和能力不应低估。2022年经济增长有望前低后高,增速逐季收敛至正常水平;全年增长目标可能设置于5%-5.5%,并且最终超预期的可能性较大。

    从三驾马车来看,2022年会呈现出投资加快推进,消费复苏稳中有升,出口韧性犹存的走势。其中,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支撑逻辑较为明确;消费平稳复苏仍是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因素;出口虽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但也不会形成拖累。

    2022年,在政策强力推动下,基建投资有望发力,制造业投资将保持较快修复态势,两者将共同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在诸多利好因素的支撑下,基建投资会加快推进。政策强调更加注重有效投资,相较于传统基建投资,新基建、民生投资和高端制造投资能够带来更大的效用。事实上,2021年基建投资的持续疲弱已经预示着,在政策强力推动和财政金融资源有效投入的支撑下,2022年全年的基建投资会有较好表现。

    作为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投资也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动力来自于:经济复苏,外需继续改善;随着RCEP的正式启动和中国强劲的生产供应能力,出口仍将保持较强韧性;价格向中下游传导,使得中下游企业经营状况改善,企业经营和盈利状况好转;政策推动制造业贷款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21年前11个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增加,这一趋势有望在2022年延续;政策引导下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引领作用加强。

    2022年全球疫情出现改善的可能性较大,支撑消费较快恢复的因素增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有望恢复至疫情前的潜在增长水平。一是随着“缺芯”问题的缓解和全球疫情不断好转,多国的生产力和全球化的供应链将逐步改善,带动汽车销售回暖。二是居民合理的住房信贷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带动相关消费改善。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和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关地产类消费将会得到较好推动。三是就业情况良好,居民收入将趋修复,带动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2022年出口增速可能边际放缓,但仍具韧性。欧美外需仍有黏性;东盟复苏或将提振中间品需求;国内全产业体系支撑出口供给;东盟产业链稳定性稍弱,我国对其出口替代仍将持续;汇率双向波动和海运改善或将稳定出口。

    诸建芳认为,2022年我国经济有望恢复至潜在增长水平附近,并将实现GDP同比5.5%左右的增长。从结构上看,预计高技术制造业、居民消费、基建投资以及出口贸易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一,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技术制造业将保持在较高景气区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十四五”期间,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着重发展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领域,同时在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产业的投资节奏也将加快。另外在政策的指引下,金融资源也开始向高技术产业倾斜,预计高技术制造业有望保持在较高景气区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超过房地产行业,助力我国经济继续高质量发展。

    第二,随着疫情对社会、经济的扰动进一步可控,居民消费有望进一步复苏。从最新的消费数据来看,尽管短期内又有散点疫情发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的下滑幅度总体在预期范围内,反映了国内防控政策不断完善,疫情对社会、经济的扰动逐渐减小的特点。同时预计2022年中下游企业的利润和居民就业都将改善,居民收入将有所增加,为消费提供了向上动能,因此预计2022年居民消费也将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第三,目前基建投资在项目储备和资金来源都有保障,将有望为经济增长再添助力。预计2022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将有向上空间:一方面,在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十四五”规划中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将加快推进;另一方面,2021年新增专项债的落实和2022年部分专项债额度的提前下达,都将为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提供保障,预计2022年这些建设基金将加快向项目开工转化,并形成实物工作量,届时基建投资将有望为经济增长再添助力。

    第四,2022年出口增速将边际放缓,但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展望2022年,随着海外主要经济体供需缺口的收敛,同时在高基数的作用下,出口增速确实将边际放缓,但是考虑到海外主要经济体供给端修复的斜率缓于预期,以及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仍屈指可数,预计我国出口市场份额占全球的比重将维持高位,因此出口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

    黄文涛认为,2021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可见经济增长在剔除低基数效应后,整体上仍偏低,主要是受到疫情扰动和宏观政策偏紧两条主线的影响。

    展望2022年,这两条主线都会有改善,一是2021年底2022年初我国基本达成群体免疫目标接种率,2022年的疫情形势预计整体要好于2021年,服务业和消费有望重回复苏轨道,二者分别从生产端和需求端各占GDP的50%以上,是经济结构中的大头,将有力支撑经济回暖。二是宏观政策回暖,收缩性的政策将减少,稳增长的政策将居多,2022年基建投资增长有望加快,房地产投资增速触底后也将企稳回升,制造业投资仍将实现高个位数增长,总体上2022年除出口压力较大之外,其他需求端的动力都是可以期待的。

    张岸元认为,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压力较大,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明确判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立后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增长动力方面,一是要促进消费企稳回升。扩大消费的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二是要稳定投资,基建集中、提前发力就必不可少。三是要避免出口快速下行。疫情存在反复,外需总体不至于大幅回落,这种情况下,保持较为稳定的汇率水平更加有利于出口。

    高瑞东表示,预计经济在2021年四季度迈过短期低位后,2022年经济增速将稳定回升。从五大经济部门来看,预计2022年制造业复苏趋势有望维持,居民消费温和复苏,基建集中于2022年上半年发力,此三者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向前看,制造业可能会成为2022年经济中最大的亮点。一则产业升级持续推进,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绿色投资相关产业的景气度将维持高位。二则海外疫情持续扰动供应链恢复,出口韧性较强,支撑制造业的订单和盈利。三则通胀剪刀差有望收敛,打开小微企业盈利空间。

    章俊认为,在三重压力背景下,国内政策重心转向稳增长,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整体平稳。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全球补库存需求将继续支撑中国出口,而服务类消费会推动消费改善。投资层面,新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以及保障房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冲房地产投资下行。

    7.2应对三重压力需要有针对性地分别化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那么,对于这“三重压力”,该如何应对?

    连平认为,2021年,需求收缩主要体现在投资增速不及预期和消费恢复波动较大。其中投资增速较慢主要表现为基建投资低迷以及房地产投资下行,消费则是受疫情反复影响较大。

    针对投资,在2022年已明确财政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的基础上,建议地方政府适度放松和加快项目审批,继续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加大对中小民企的呵护和扶持力度,同时货币政策仍可保留一定的宽松空间。

    针对消费,在做好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基础上,从直接层面上应该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鼓励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全面营造放心安心的消费环境;居民对于购房的刚性需求应给予支持和满足,进一步带动房地产类消费的提升。同时从间接层面上应该坚定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扩大消费需求增长的基数和增量;加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力度,提升农民消费能力和促进城市消费增长;培育与消费相结合的有效投资,有的放矢地促进消费,补足消费短板;改革相关税制,提升高净值群体的消费意愿;更加务实地实施鼓励生育政策,促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供给冲击主要是由于大宗价格高企以及严格执行环保限产和能耗双控所致。2022年,建议相关政策切勿一刀切式,确保让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主角。

    正是由于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导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再加上全球疫情的反复,使得市场和民众对于未来前景的预期和信心有所减弱。为了改善和稳定预期,在做好促内需和稳供给的前提下,关键还是要做好保障就业的工作。针对就业,需要配合精准灵活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保护好市场主体,拓宽重点群体就业渠道,通过职业培训引导劳动者适应新就业,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尤其要通过减税降费加大对中小微民企的扶持,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容、降价。通过有效支持最重要的就业吸纳主体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和内需增长水平。

    诸建芳认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和国内当前的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政策定调做好2022年的经济工作,各部门都将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并积极出台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预计政策合力将助力我国经济发展迎难而上、行稳致远。

    首先,宏观政策将稳健有效,发力节奏适度靠前。2021年12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通过降准、下调LPR报价以及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经济运行,预计后续仍将维持灵活适度,并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信贷需求。

    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在提升效能的同时,还将更加注重精准和可持续,预计2022年财政政策大概率会加快支出进度且相对前置,并与货币政策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尤其将促进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领域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其次,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畅通国内大循环。目前,由于散点疫情时有发生,扰动消费需求复苏进程,同时地产行业周期性下行,拖累投资需求收缩。预计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应对需求收缩,一方面将深挖国内需求潜力,以品牌建设引领消费升级,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推动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另一方面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交通、物流、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建设。同时,还将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约束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

    再次,持续推进“保供稳价”工作,并做好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促进国内物价水平长期稳定。随着“保供稳价”工作的落实,2021年11月份以来国内定价的商品价格已经开始向基本面回归,2022年持续推进这一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初级产品的供给保障,例如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深入实施种业振兴、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等,以促进国内物价水平长期稳定。

    最后,要坚定信心,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短期内,由于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经济运行在部分环节也有不确定性,部分市场主体的预期转弱。但应当看到,我国领先一步控制住了疫情冲击、领先一步实现了经济回归至趋势增长水平,并且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因此要坚定信心,我国宏观经济将运行在合理区间。

    黄文涛认为,面对“三重压力”,需要有针对性地来分别化解。

    预期和信心是最重要的,因此首先要化解的是预期转弱的压力,这需要中央层面的大政方针来引导。实际上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定预期、树立信心发挥了重大作用,比如提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等,总体上中央稳增长的决心和政策部署,应该说已经有效应对了预期转弱的压力。

    针对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的压力,需要各方面广泛配合予以化解。比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进一步综合施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宽松信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加快支出进度、加大支出强度,扩大有效投资;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消费复苏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对进出口的政策支持,促进外贸平稳发展;保障好初级产品、能源的供给;解决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供需矛盾等。

    张岸元认为,应对需求收缩方面,内需的稳定最主要是通过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稳定消费达成。短期最有效的手段是基建投资。此外,还要继续采取类似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政策推动乡村消费振兴,鼓励地方出台区域性刺激消费政策。

    应对供给冲击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可以预见,类似2021年三季度工业生产方面人为紧缩局面不会再现。

    应对预期转弱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共同富裕的总体表述与此前一脉相承,起到了稳定预期的积极正面作用。报告中,“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的提法,是对资本的肯定。“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也是中央的一贯要求。关于“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提法,我们认为,“红灯”领域要进一步明晰,“绿灯”领域要进一步鼓励,全新创新领域要保持开放态度。

    高瑞东认为,2022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而且从发力节奏来看,重心前置,有望在2022年年初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一方面,2021年年底已经为2022年年初预留了一部分专项债资金,财政部也开始下达2022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以推动2022年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多地近期纷纷密集开工一批重大项目,为财政政策发力提供抓手。

    货币政策预计将保持边际微松态势,总量型政策工具仍有发力空间,但结构型工具将会承担稳增长的主要责任,并且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章俊认为,2022年宏观政策稳字当头为经济托底,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将为国内资本市场平稳提供坚实的基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了资本市场流动性不会是个问题,A股市场会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资本避风港,因此在新兴市场整体看到资本外流的过程中,A股会看到持续的外资流入。

    7.3资本市场“新气象”值得期待

    影响2022年经济运行的哪些因素会传导到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又将如何发挥枢纽功能促进经济发展?

    连平认为,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各种压力、稳增长的政策导向以及货币政策如何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这三方面,是影响2022年资本市场的重要因素。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都会在不同程度和角度影响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而影响资本市场价格走势。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仍不明朗,需求收缩对部分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影响最大。供给冲击提升了原材料成本,对国内制造业形成负面影响。预期转弱则更多影响投资者对未来资本市场的看法,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提升形成压力。

    稳增长政策导向是和经济运行压力相反的力量,能够改善相关行业中企业的经营业绩,提振资本市场预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表明部分行业受到的政策抑制有望减轻,鼓励和支持性的行业政策将成为主流。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上市公司管理层更有可能会放开手脚、积极把握机遇,促进企业经营业绩超预期增长。

    货币政策如何把握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尺度,是资本市场2022年重点关注的重要政策变量。稳增长要求货币政策维持市场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尤其在目前国家推行全面注册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新阶段,如何在保持传统银行体系政策工具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流动性,是货币政策2022年将要面临的新课题。在稳增长的同时如何防止国外金融风险传导也是资本市场关注货币政策的重要方面。

    2022年资本市场两方面的“新气象”值得期待:一是北交所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新变化,二是全面注册制如何促进资本要素更为合理的配置。

    诸建芳认为,除了高技术制造业、居民消费、基建投资等经济增长亮点会影响资本市场的投资布局,目前市场在以下三方面还存在预期差,可能也会影响投资逻辑。

    第一,房地产投资进一步下行的空间相对有限。随着政策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规范进一步明确清晰,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地产投资中的建设、安装工程等环节将有向上动能,因此预计2022年房地产投资进一步下行的空间相对有限,或将温和回升。

    第二,居民消费品价格存在超预期上行的可能。2021年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屡创新高,是影响经济运行、投资布局的重要变量。近期数据显示,居民消费品价格呈现上行趋势,例如2021年11月份CPI同比上涨2.3%,明显高于前10月的平均水平0.7%。展望后续,在猪肉供给端博弈缓解、原油价格高位传导以及居民收入改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不排除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超预期上行的可能。

    第三,尽管人口结构变化是慢变量,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可能在近两年集中显现。2022年退休人口数量或明显高于新参加工作人口,劳动力供给日益成为紧约束,国家退休政策、企业用工成本、社会需求结构或都将面临优化,这些因素都将深刻影响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

    另外,2022年资本市场也将推进多方面改革,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例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要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这将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市场深度、增强市场流动性,加快金融资源向优质企业、高新企业配置,促使资本市场更好的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有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如,2022年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这有望促使养老金与资本市场加快形成正向循环,一方面将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固了居民养老防线,有望提高全体国民的养老待遇水平。

    黄文涛认为,2022年经济运行中的几大宏观要素将发生转变,消费、服务业将迎来修复,基建投资加快,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房地产销售和投资也有望逐步触底回升,这些积极变化大概率将传导至资本市场,相关产业链的企业有盈利改善和估值抬升的机会。

    此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转型的大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等作为2022年的重点工作内容。2022年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升级,科创能力也将持续提升,资本市场也必然会在经济结构优化的方向上进行反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是2022年资本市场非常值得期待的因素。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会进一步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包容性,更好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尤其有利于科技创新型的企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内经济转型的需要。

    张岸元认为,A股市场长期向好的趋势已经形成,市场自身不断寻找预期差、填补估值洼地的机制已经能够发挥作用。一些传统行业,估值修复的空间较为明确;围绕此前确立的产业创新转型方向,估值存在长期支撑。

    高瑞东认为,2022年经济中表现较为亮眼的部门,如科技和绿色投资,相关上下游产业的订单需求会稳步扩张,带动企业业绩增长。这两个部门实际上蕴含了新经济动能的增长,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调结构的重要抓手,预计相关支持政策会持续推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注册制的全面推进,不仅拓宽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能够让广大的投资者共同分享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红利。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将进一步激活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章俊认为,2022年稳增长会发力高端制造业和新基建投资,除了货币财政政策之外,也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和赋能。在注册制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会有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支持。

    7.4  2022年宏观政策看点

    海通证券用一句“东风”随春归,来展望2022年的宏观经济。其认为,我国本轮经济环比下行最快的阶段或许就是2021年三季度,已经过去。接下来稳增长依然有压力,但下行斜率预计会放缓。预计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5.5%-6%之间。考虑到稳增长压力,预计政策上会更加全面的转向稳增长。在货币政策上,短期以定向宽信用为主,后续降准降息可能较大。

    中信建投也认为,2022年货币政策更可能抓住联储加息前及通胀压力小的窗口期执行稳增长任务,宽信用是主要特征,可能继续触发以补充流动性缺口为目的的降准,而降息需要视增长、中小企业风险和房地产风险等因素相机抉择。

    国海证券也赞同海通证券及中信建投的观点,认为新一轮宽信用周期将至,绿色贷款会成为本轮信用扩张的主要抓手。华泰证券的观点也与国海证券不谋而合,其认为,货币政策层面,预计流动性保持宽松,主要逆周期工具可能是通过结构性再贷款扩容推升基础货币、尤其是绿色金融再贷款。

    国泰君安的观点则较为谨慎,其认为2022年货币政策主基调仍是稳健中性,节奏上“前松后稳”。流动性时钟正在从“滞胀后期”走向“衰退前期”。总体“稳货币”下,货币端边际上较2021年趋松,节奏上呈现“先下后上”,政策“组合拳”下,对冲流动性缺口式的降准可能落地,而额外降息仍需触发剂。信用中性偏宽,社融先上后下,全年增速10.6%。

    中原证券也表示,当前经济仍然存在大量扰动因素,2022年上半年,货币基调或偏宽松,但力度温和;由于经济处在复苏周期,或将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及MLF工具进行基础货币的投放,2022年一季度或是MLF放量的窗口期。

    不过,平安证券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外压力均有加大,对宏观调控政策提出更高诉求和更大挑战。预计2022年财政政策发力和产业政策调整将是重点,而货币政策作为配合,全面宽松的空间不大。

    国元证券也表示,一旦宏观增长的压力下降,货币政策是没有太多理由宽松的,甚至可能在边际上会收缩一些,2022年会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步入紧缩的状态,资本跨境流动的平衡问题可能是货币政策更大的矛盾;而猪周期和核心CPI一起冲高的话,那2022年CPI的弹性应是远超预期的,至少通胀向下游的蔓延会给货币政策带来少量的收缩幅度。

    中信证券认为,展望2022年,在各国疫苗接种率提升和经济内生性动能修复的基础上,全球经济有望回归趋势增长。当前中国经济并非“滞胀”,而是“疫情尾部综合症”,这是一种疫情冲击后难以避免的尾部效应,总体上延缓了中国经济疫后恢复的步伐,带来了“二产偏热、三产偏冷”“消费偏弱、出口偏强”等结构性问题,但没有动摇中国经济的根本逻辑。基于经济运行仍然处于潜在增速水平以下,价格自上游到下游的传导已经出现,居民消费价格可能在2022年面临上行压力,预计宏观政策将转向“稳货币、宽财政”。2022年中国经济运行将真正迈入“后疫情时代”。

    中金公司认为,宏观经济的关注点将从供给端向需求端侧重,我国经济增速或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2022年宏观政策组合继续呈现“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的态势,财政重要性上升,除了支持基建之外,减收或将是重要选项。

    最后,申万宏源测算2022年我国实际GDP同比增速约为5.5%左右,流动性环境仍然合理充裕,海外紧缩并不影响我国稳定的格局,财政扩张可能带来增量积极作用,大国经济需求结构优化的“虎变”过程值得期待。

    7.5 2022年,A股先扬后抑还是先抑后扬?

    对于2022年A股走势,券商研判表现出较大分歧。

    部分券商给出的观点是大盘走势将先扬后抑,上半年机会较多;还有部分券商则持有相反意见,认为A股前稳后高,破局将在下半年;而保持震荡,也是不少券商给出的走势预测。

    中信证券认为,2022年A股运行将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年机会较多,下半年相对平淡。上半年政策重心在稳增长,建议聚焦优质蓝筹崛起;下半年政策回归常态,建议聚焦相对景气的板块。

    方正证券与中信证券的观点不谋而合,其认为,2022年大盘走势为先扬后抑,波动幅度远超2021年,结构行情为主,系统行情为辅,一季度题材为主、蓝筹为辅,二季度蓝筹为主、题材低迷,下半年机会较低。“防通缩”的货币政策将继续释放,推动实体经济加大投资力度,货币政策释放、全面注册制改革及促进出口的“三维度”,是2022年A股市场上半年上涨行情的逻辑,美联储下半年有望加息及A股历史运行规律,或是造成2022年A股市场下半年回调的原因。

    市场的波动将会有所收敛,光大证券认为,预计2022年指数将震荡偏弱。节奏上市场可能会跟随政策波动,预计将前高后低。考虑到政策可能会出现前置,2021年四季度以及明年春节前后的市场躁动仍值得把握。

    而招商证券、国泰君安给出的预测与中信证券、方正证券、光大证券恰好相反。招商证券认为,2022年A股前稳后高,类似“√”,三季度迎来新上行周期的起点。

    如今比较少见券商给出点位预测,国泰君安则做了这件大胆的事。其预计,上证指数将在3300点至3700点区间震荡,破局在2022下半年。国泰君安认为,2022上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政策不确定性阶段性下降,春季躁动有望接棒跨年行情。但春季躁动行情之后,经济下行和盈利压力将进一步凸显,同时宽松政策预计将比过去具有更强的定力与克制,因此市场上升势能或将受到短暂约束,预计将重回区间震荡格局。2022下半年,伴随经济缓步走出压力区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预计市场将逐步回温。

    中金公司认为,2022年A股市场路径可能仍有波折,但对未来12个月市场持中性偏积极看法,重在依据市场主要矛盾变化把握阶段性和结构性的机遇。华泰证券也看多2022年A股,认为后三个季度行情或更扎实。

    还有部分券商站队A股“震荡小组”。中信建投认为,整体而言,2022年市场与2021年市场表现类似,呈现出宽幅震荡的格局。景气程度表现优秀的行业将表现优异。

    信达证券认为2022年A股将会表现为V形大震荡,波折大,但结局尚可。由于估值合理,投资者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比例大幅提升,消费和成长行业占比提升,由于ROE下降,股市在2022年或会有一至两个季度集中下跌,年底还能收回大部分跌幅。

    7.6  2022年股票如何配置:成长、蓝筹?还是另有乾坤?

    图:2021年A股各板块涨幅数据(%)

360截图20220114232015904.jpg

    资料来源:WIND

    虽说2021年上证指数仍在3字头徘徊,但在结构性行情下,个股表现精彩纷呈。正如方正证券表示,“跌出来的机会,涨出来的风险”的投资理念左右着投资方式,即仍为“交易型”市场为主,市场风险偏好仍较低,择股重于择势。

    配置方面,2022年,券商们普遍看好消费、新能源、科技制造等板块。市场风格方面,券商则普遍看好蓝筹股和成长股。

    中信证券认为,2022年无论是在上半年稳增长还是下半年常态化的政策环境下,优质蓝筹股都值得重点配置,其是贯穿全年的投资主线。行业属性上,无论是上半年的优质蓝筹股崛起,还是下半年的相对景气板块,“消费”都将全年占优。

    中信建投认为,电网投资、储能投资、光伏和风电等清洁能源是第一条主线;创新药、家电家具、回归制造业的地产等共同富裕方向是第二条主线;国防军工、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是2022年的第三条主线。从市场风格来看,2022年蓝筹股和成长股均会有优异表现。

    中金公司则建议A股投资者关注三条主线:一是高景气、中国有竞争力的制造成长赛道,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能源以及科技硬件半导体等;二是中下游股价调整相对充分、中长期前景依然明朗的偏消费类的领域,如农林牧渔、医药、食品饮料、互联网与娱乐、汽车及零部件、家电、轻工家居等;三是当前到未来一到两个季度,可能受中国稳增长政策预期支持的板块。

    光大证券预计市场投资主线将出现方向性变化,整体风格将转向偏稳健的板块,三条主线值得关注:一是重新回归的消费行情。二是稳增长的结构性行情。三是北交所带来的投资机会。

    国泰君安则建议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市场风格将从盈利弹性转向更加强调确定性,而确定性来自消费和科技制造板块。优选2022年盈利高确定性的消费和科技制造,关注景气延续与景气反转两条盈利主线。

    华泰证券则在结合全板块的业绩剪刀差、筹码分布、供给侧变化对比之下,预计明年高端制造板块总体占优、大众消费有困境反转机会。行业配置以储能电力为盾、以硅基需求为矛。

    不过,对于大多数券商看好的消费,浙商证券则持有不同意见,其认为,结合宏观环境和产业趋势,以2个季度至3个季度来看,市场主线在科技成长,消费仅是修复非反转。

    对于新能源板块,申万宏源认为2020年以来,已有1749家A股上市公司单家发布过8条以上“新能源”关键词的公告。这批公司总市值(38万亿元)占全部A股的39%,2021前三季度利润占比26%,而A股“含新能源”的股票池2021年的平均涨幅高达39%。可以认为,过去一年A股赚钱效应的扩散,小盘股的活跃,主要源于新能源。2022年在新能源投资快马加鞭,新能源仍是稀缺的高景气方向。但该板块性价比偏低,进一步上涨有待基本面趋势的持续验证。2022年新能源板块行情节奏,可能也是“两头高,中间低”。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