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市场为何普遍采取注册制?
资料显示,从运行的成效来看,核准制的监管成本较高,行政管制带来的问题较多,还带来了权力寻租。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在2014年撰文称,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是一种历史趋势,是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提高的必然结果。中国目前实行的是股票发行核准制,存在很多弊端,所以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平稳地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
曹凤岐认为,注册制是成熟市场普遍采用的发行制度。证券监管部门公布股票发行的条件,满足条件要求的企业均可发行股票。申请时,发行人须依法将各种资料完全准确地向证券监管机构申报。证券监管机构的职责是对申报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形式审查,将发行公司质量留给证券中介机构判断,对发行人、证券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要求较高。
资料显示,我国股票发行最初实行的是审批制,2001年,股票发行核准制正式启动。2004年形成以“保荐制”为核心的新股发审制度,依然在核准制的框架下。相较于注册制,核准制强调实质性管理原则,强调监管审核。股票发行由证监会进行实质审查,证监会决定新股发行是否核准申请。
从两种制度的设立思想来看,学界观点认为,注册制将企业上市的权力交给了市场。曹凤岐2014年撰文认为,证券发行上市是一般权力,除非可能损害公众利益,否则政府就不应加以限制。
资料显示,目前美国、日本股票市场采用注册制,英国被归为“准注册制”。从运行的成效来看,核准制的监管成本较高,行政管制带来的问题较多,还带来了权力寻租,降低了审核效果。此外由于企业IPO由政府审查批准,投资者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较少对发行人质量做出判断,投资受损,往往归咎监管部门。
不过“注册制”实施也需要股票市场顺畅的退出机制以及良好投资者保护制度。2016年3月1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注册制必须搞,但注册制是不可以单兵突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