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中恒集团:“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2025-10-24 02:44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刘晓一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过去五年,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恒集团”)聚焦主责主业,加大研发投入,在中药创新药、化药创新药、重点药品二次开发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让有着深厚底蕴的“老字号”焕发了新活力。

    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日报》等媒体,联合开展的“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中恒集团,探寻这家历史悠久的药企,如何解答传统医药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的时代命题。

    创新药攻坚:

    向科技驱动转型

    在政策东风劲吹之下,中恒集团以创新为引擎,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从传统药企向科技驱动型企业的华丽转身。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牵头的三芪颗粒临床试验方案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聚焦中恒集团旗下中恒创新的“三芪颗粒”,研讨其慢性肾病领域应用价值。这款中药1类创新药,正是中恒集团在“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成果。

    今年4月份,三芪颗粒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作为广东省中医院明星制剂“三芪口服液”的优化品种,它凭借明确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直接豁免Ⅰ期临床,快速进入Ⅱ期、Ⅲ期研究阶段。

    “三芪口服液在临床用了30多年,是‘岭南名方’,我们在此基础上改良处方,针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属气虚血瘀证研发,就是要填补这一领域的临床空白。”中恒集团管理层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

    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约1.5亿人,且患病率随老龄化加剧持续升高,超320亿元的市场规模亟待挖掘。《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针对气虚血瘀证型慢性肾炎的专病中药创新药稀缺,三芪颗粒的研发,不仅为患者带来新希望,更让中恒集团成功叩开了慢性肾病蓝海市场的大门。

    除了创新药赛道,中恒集团在核心产品二次开发上同样深耕不辍。今年4月份,该公司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项目获批,将明确中华跌打丸等产品功效物质基础,致力于构建中药质控标准体系。2023年,中华跌打丸隶属的“中华”品牌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品牌价值超100亿元,成为当年广西唯一入选的医药品牌。

    “十四五”期间,中恒集团还积极开拓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新布局。2025年,该公司旗下子公司成功竞拍化药1.1类创新药“一种治疗慢性心衰的药物”项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心力衰竭患者超1200万人次,年均住院超2000万人次。

    “这款药靶向心肌能量代谢调节,填补了全球同靶点研究空白,能与我们的拳头产品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形成协同效应,能进一步巩固在心脑血管领域的优势。”中恒集团管理层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与此同时,中恒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美药业”)同步深耕研发,聚焦抗感染、抗肿瘤领域寻求突破。“十四五”期间,莱美药业的拳头产品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卡纳琳),不仅稳固了在甲状腺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还成功拓展乳腺、胃肠等领域,推动其成为“全癌种淋巴示踪标杆产品”,并于2024年分别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25年入选重庆市首批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

    截至目前,中恒集团已构建了多个创新药产品矩阵,聚焦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推动中药创新药的产品力持续升级。

    科创赋能:

    智造引领产业升级

    “十四五”期间,中恒集团以研发体系为基石,以平台建设为支柱,构筑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推动中医药产业从“经验传承”走向“数据驱动”。

    2021年至2024年,中恒集团所属企业研发投入总额近6.8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11%。中恒集团管理层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2023年,本公司通过逐步建立研发经费拨付机制与落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关键技术研发双倍加回等考核方式,为研发投入提供稳定保障。

    在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与机制保障的同时,中恒集团还着手构建庞大的科创生态。“十四五”期间,该公司相继与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立合作,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建“东盟中医药研究中心”,已推动4个1类新药立项。此外,中恒集团还通过与广西高校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了科研到产业的精准转化,夯实了产学研融合的基础。

    在智能制造领域,中恒集团推动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实现了“双向奔赴”。在中恒集团核心子公司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梧州制药”)的固体制剂车间,蜡丸自动成型机匀速运转,激光喷码、视觉检测设备与机器人臂协同作业,现代化生产场景扑面而来。

    “过去老师傅一杆秤、一口锅,一天最多做800丸;现在一条线,每分钟能跑出1000丸,丸重差异控制在±1%。”梧州制药固体制剂车间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以来,梧州制药累计投入256万元实施中华跌打丸智能生产线改造项目,实现了传统工艺在智能制造时代的重生。

    截至目前,中恒集团已拥有有效专利343项,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6次。中恒集团通过科创平台搭建与智能化改造,让“老字号”的创新有了“硬支撑”,也为传统中药产业赋予了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

    品牌提升:

    推动产品走向世界

    “怕火怕湿,双钱常吃!”这句流传多年的广告语,如今有了新的演绎。2025年盛夏,在中恒集团全资子公司广西双钱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钱产业”)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自动化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一罐罐、一碗碗双钱牌龟苓膏从生产线输出,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

    双钱龟苓膏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秦朝,晚清时成为街头消暑的甜品,“双钱”之名源自“不多不少,正好双钱”的诚信经营理念。

    “过去龟苓膏不易保鲜、不便携带,我们在1993年推出了全国首罐易拉罐装龟苓膏,如今,我们又开发了乐吸吸袋装、啫喱杯装,还有加了燕窝、花胶的高端系列,同时推出瓶装0糖0脂六堡茶饮料,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便捷、健康饮品的需求。”双钱产业相关负责人雷晓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生产端,双钱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同样亮眼。2025年,中恒集团投入超320万元完成两项关键技术改造,在包装线引入自动化压盖设备,并搭配智能检测系统,检测准确率达99.5%以上,产能提升25%。

    “我们现在有20条行业领先的生产线,270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但始终没丢非遗技艺的根。”雷晓刚表示。

    据了解,龟苓膏配制技艺在2021年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双钱产业作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通过“师带徒”模式与大师技能工作室,将七步制膏法——臻选好料、去腥提纯、精粹药材、文武火熬、滤渣除杂、调制蒸煮、静置固膏代代相传,目前已传至第八代传承人。

    在渠道拓展方面,双钱产业也实现了“破圈”。2025年,双钱龟苓膏成功进驻山姆会员店、麦德龙等高端商超,打破了此前以传统商超为主的格局。“我们也发力线上,电商平台销量增长很快,海外市场更是亮眼。”雷晓刚介绍,双钱产业还积极参加东博会、全球高端食品展览会,让这款梧州特产走向世界。

    从秦朝民方到现代健康食品,从街头摊贩到行业“排头兵”,双钱龟苓膏的蜕变,是中恒集团“老字号”焕新的生动缩影。“十四五”期间,中恒集团旗下“中华”“双钱”“田七”“晨钟”四大品牌先后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合计超400亿元。

    弄潮儿向涛头立。在我国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背景下,中恒集团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在医药健康产业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