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上海石化:争做“世界一流”

2025-10-24 02:44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张文湘

    在上海金山区南随塘河的北岸,一条长2.7千米的光伏带沿河铺开,与河流南岸郁郁葱葱的绿树带交相辉映,不远处的北随塘河岸也随处可见草坪、花境等景观,勾勒出一幅生态画卷,而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石化”)总部就坐落于这片绿水青山之间。

    无论是河畔、居民区,还是上海石化总部厂区,空气中丝毫闻不到异味,这也打破了记者对石化企业的固有印象。附近一位居民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这里是上海石化打造的无异味化工园区,南北随塘河都通过生态治理实现了绿色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打卡点”。记者了解到,无异味化工园区的建成,正是上海石化在绿色化转型道路上不断深耕的成果。

    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日报》等媒体开展的“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上海石化,探寻该公司绿色转型及科技创新的路径。

    发展战略稳步实施

    资料显示,上海石化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的控股子公司,前身为创建于1972年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1993年,上海石化成为首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制试点企业之一。

    目前,上海石化是中国主要的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之一,也是中国首家在上海、中国香港和纽约三地上市的公司,拥有独立的公用工程、环境保护系统,及海运、内河航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配套设施,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为871.33亿元。

    2021年12月份,《上海石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

    《规划纲要》提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要求,契合中国石化“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和上海市“南北转型”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上海石化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及新材料公司的愿景定位和“价值引领、市场导向、创新驱动、人才强企、绿色低碳、融合发展”的六大发展战略,提出了“炼油向化工转、化工向材料转、材料向高端转、园区向生态转”的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上海石化的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公司向着“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目标稳步前进。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石油石化行业作为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面临着较大的绿色转型压力。“十四五”期间,上海石化多措并举推进“绿色低碳”战略,其绿色化成果获得行业广泛认可。

    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上海石化充分利用沿海滩涂、空闲屋顶等场景,建设光伏发电装置,煤炭耦合生物质发电,建成绿氢供应中心一期工程,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综合能源示范区。截至目前,上海石化已建成5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近16兆瓦。上述电站平均每年可发绿电1886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0756吨,节约标准煤5847吨,相当于每年植树约59万棵。

    除了积极布局新能源,上海石化还通过淘汰低效高耗能落后产能,落实热电机组清洁提效改造工程项目,并通过生态园改善生物多样性、强化水质监控和生态监测、改善生产工艺、采购绿电等方式,全面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

    从达标排放改造到环保治理提升,上海石化一系列“绿色化”举措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也获得了周边民众的认可。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例,2024年,上海石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807.59万吨,同比下降10.31%;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1.36吨/万元,比2022年下降25.27%。

    在污染物治理方面,2023年,上海石化厂区边界VOCs(挥发性有机物)平均浓度下降到72.3μg/m3,较2021年下降约三成;2024年该指标为65.14μg/m3,创历史新低,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2025年上半年,上海石化厂区边界VOCs再度下降至62.4μg/m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2015年大幅下降。

    “我们是上海市首批获得‘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称号的化工企业,并蝉联至今。”上海石化相关人士介绍,“十四五”时期,上海石化确立以“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并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在新材料、新能源、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等领域的攻关和突破,是本公司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作出的积极回应,也是在国内“双碳”目标下主动承担起的绿色发展责任,更是对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前瞻性探索。

    碳纤维技术实现突破

    成立五十余年以来,上海石化始终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在技术创新上持续投入。“十四五”期间,上海石化在碳纤维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黑黄金”,其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7倍至9倍,具有耐腐蚀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风能、太阳能、高铁动车、飞机部件等领域。碳纤维市场前景广阔,被上海市列为五大未来产业之一,但由于研发工序繁多、工艺复杂,48K等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此前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石化便开启碳纤维技术的调研和研究。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上海石化在2016年5月份正式启动48K大丝束原丝的工业化研究试验,并于2018年1月份成功开发了大丝束碳纤维的聚合、纺丝、氧化碳化全套工艺技术,为千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成套技术工艺包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上海石化实现新材料关键技术突破,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四家掌握48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的企业,并在下游应用中创造多项行业第一。今年9月18日,上海石化发布自主研发的60K大丝束碳纤维,该产品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产业空白,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至此,上海石化拥有24K、48K、60K等不同丝束规格近20种型号的碳纤维产品生产能力,碳纤维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上海石化在碳纤维上的系列突破,标志着中国在碳纤维技术领域迈出坚实一步,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甚至有望重塑全球市场格局。”深圳华道研究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志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碳纤维技术的突破,未来可应用于大飞机部件、高速列车、风电、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将为中国“智造”工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碳纤维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背后是上海石化长期服务国家战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及“十年磨一剑”的韧劲。这一突破改变了我国大丝束碳纤维全部依赖进口、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