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9月15日,光伏龙头企业协鑫科技宣布,获得有中东主权基金背景的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无极资本约7亿美元战略投资。仅三天后,微盟集团也宣布获得无极资本2亿美元认购。更早之前,药明康德、比亚迪等公司H股配售也吸引了多家海外机构参与。国际资本频频出手锁定中国多领域龙头企业,显示出对中国经济转型核心赛道的高度认可。
与普通二级市场投资不同,再融资通常以定向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往往资金规模较大,并设有严格的锁定期,对投资者的尽调能力、资金实力和产业理解均提出更高要求。国际资本积极参与这类投资,说明其并非着眼于追求短期套利,而是真正看好中国企业的基本面和成长潜力,愿与中国优质企业共同成长。
从宏观角度看,不断优化的外商投资政策环境为国际资本参与中国企业再融资提供了有力支撑。
去年,商务部、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等联合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鼓励外资开展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今年2月份,《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明确提出鼓励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
5月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证监会将坚定不移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格局,稳步推进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务实举措。
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涉及便利外汇资金使用等内容。9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允许外商直接投资项下外汇利润境内再投资”,大幅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度。
覆盖准入、投资、退出全流程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国际资本深耕中国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企业角度看,中国科技企业创新实力的跨越式发展,正在不断重塑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的认知。
中国科技实力的突破性进展成为吸引外资回流的内在动力。国际资本不再简单地将中国视为“世界工厂”,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方面,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达26.2%;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我国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我国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十四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十位。
更重要的是,科技创新正加速转化为企业业绩增长动力,成为外资积极参与再融资的核心考量。今年以来,在低空经济、创新药、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领域,企业逐渐迈入创新投入的业绩兑现期。
例如,在医药创新领域,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其中多笔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部分药企通过创新药海外授权(license—out)实现了业绩大增。
在人形机器人赛道,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已超过83个,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进入下半年,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公司相继斩获人形机器人大单。随着订单的交付,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的业绩也进一步夯实。
通过参与再融资,国际资本的角色正在从财务投资者转向战略合伙人,更深地融入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过程中。除了注入资金,它们还在公司治理、技术合作和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为企业赋能,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向纵深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持续释放红利,国际资本也将更加积极地布局中国创新科技企业,与其共同成长、共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