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妍
近期,银行理财市场回暖迹象显著,不仅新发理财产品数量增加,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也同步走高,整体呈现“量价齐升”的积极态势。
从具体数据来看,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上周(11月10日至11月16日),全市场新发银行理财产品共计573款,较前一周增加41款。产品类型方面,开放式产品新发166款,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02%,较前一周上涨0.08个百分点;封闭式产品新发407款,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达2.38%,较前一周微升0.02个百分点,两类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均呈现小幅向上态势。
对于此次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与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同步回升的原因,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其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叠加部分高息存款到期后,居民存在资金再配置需求,双重动力共同推动新发理财产品规模增长;其二,当前资产端收益仍受压制,短期内资金需求有所提升,机构为吸引资金,选择上调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展望四季度银行理财规模走势,业内专家普遍持乐观态度。高政扬表示,预计银行理财发行规模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一方面,存款利率下行叠加前期高息存款陆续到期,居民资产配置需求持续释放,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优势有望进一步吸引资金流入;另一方面,随着权益市场逐步回暖,“固收+”类产品的发行规模或将逐步增加。值得关注的是,纯固收类产品受宏观利率环境及资产端收益率结构性压制的影响,后续整体收益率预计仍呈下行趋势,而权益市场的回暖恰好能为“固收+”类产品提供收益增厚空间,助力平衡产品整体收益水平。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银行理财规模在四季度预计将呈现“稳中有缓”的增长特征——尽管存款利率下行与居民资产再配置仍是重要支撑因素,但规模增速可能会逐步放缓。
对于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收益稳健,高政扬认为,首先可搭建“固收打底+多元增厚”的资产配置框架,以固收类资产控制产品波动风险,同时适度增配权益等资产提升收益水平,通过多策略组合进一步分散风险;其次需细化产品分层,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客群设计差异化产品,精准满足各类投资者在风险偏好与流动性上的需求;最后在运营管理层面,还应强化久期管理与流动性储备,有效防范因市场波动引发的大规模赎回风险。
娄飞鹏补充说,银行理财行业需从产品设计与资产配置两端协同发力:一方面,持续强化“多资产、多策略”体系建设,提升对权益、REITs等非传统资产的配置能力,以此增强产品收益弹性;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投研工具与客户分层体系,实现不同风险偏好客群的精准匹配,推动理财服务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针对理财公司这一重要参与主体,高政扬表示,第一,要持续强化投研能力与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搭建覆盖债券、权益市场、商品等多领域的深层次研究体系,结合经济周期判断灵活调整股债配置比例,并运用对冲工具平滑收益波动。第二,要深化“固收+”策略分层,推出差异化产品——针对稳健型客户,可通过短久期债券搭配低波动权益资产控制回撤;针对进取型客户,可嵌入衍生品挂钩指数以进一步增强收益。第三,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测试评估极端环境下的收益稳定性,同时借助数字化转型提升投研效率与客户适配精准度,最终实现规模、收益与风险的动态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