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琦
随着新一轮寒潮天气的到来,我国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已经正式开启,能源保供也步入迎峰度冬关键期。社会采暖负荷拉高叠加光伏冬季发电量减少,电网压力陡增。截至11月20日,北京、新疆等多地今冬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
作为“超级充电宝”,新型储能具有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可在电力系统中发挥调峰、调频、调压等多种功能,能为电力保供实实在在地“添底气”,在“迎峰度冬”的背景下,储能项目成为今冬顶流、快速上量。
储能项目加速放量
新型储能电站作为调节电力负荷的大型“充电宝”,可在用电低谷时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行“充电”,在用电高峰时将储存的“绿电”稳定可靠地输送到千家万户。
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为储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该文件明确提出要增强新型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重点推进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的新型储能建设,强调要挖掘新能源配建储能的调节潜力提升利用效率。
上述政策表明我国储能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在进一步加大。如果说储能过去是“可选项”,如今已经变成了“必选项”。随着政策与市场激励加速释放,储能已经从补贴走向市场自洽。
头部公司也纷纷推动储能项目上量。例如,行业领先的清洁能源服务商——晶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科科技”)今年以来储能业务持续规模化放量,着力打造公司新的业务增长极。
据记者了解,该公司战略布局以网侧储能为重点的新型储能业务,聚焦负荷密集、新能源汇集地区,项目建设及储备规模超10GWh。近期公司投资建设的肥东晶英100MW/200MWh储能项目顺利并网。
上述项目为合肥市首个百兆瓦级电网侧储能项目,投运后将服务于当地电网,深度参与调峰、调频、应急备用等辅助服务,并助力电力市场化推进,促进电力消纳和降低负荷压力。数据显示,该项目储能系统单次循环可储存并释放近20万千瓦时电量,相当于为数万户家庭提供1小时的峰值用电保障。
“当前公司储能业务正加速开发脚步,在全国多点布局。位于甘肃、安徽等地的大型网侧储能项目将于年内接连并网;华北2000MWh、西北800MWh、华东800MWh、东南华中等地合计500MWh独立储能电站项目计划近期开工;在全国多地另有多个储能项目入选省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清单。”据晶科科技相关负责人透露。
储能行业某业内人士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企业来说,构建属于自己的能源底座,将电力从外部供应转变为自我掌控是非常重要的事。”
盈利模式日益完善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超30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已跃居世界第一。其中,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的大型储能系统成为主要增长点。
大型储能前景持续向好,主要系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独立储能已步入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化运营”的关键时期。国家层面明确其独立主体地位,地方则细化交易规则,使得独立储能盈利路径日益清晰——电力市场套利、电力辅助服务、容量租赁和容量补偿。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调峰补贴退坡、现货市场转型期,头部公司往往能够保持更强的收益韧性,关键就在于其构建了‘现货套利+辅助服务+容量保障’的三元市场化机制。”
据了解,当前电力辅助服务和现货市场日臻成熟,表现在现货市场价差拉阔、辅助服务市场规模扩大,叠加容量电价机制完善等多重因素驱动,储能项目的经济性有望持续提升。目前以甘肃为代表的多个省份给出了储能容量电价政策,对储能项目的长期收益提供了更多确定性。
储能项目良好的盈利表现和预期,促使储能市场快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储能要真正转化为“电网充电宝”,需要长期、专业及高效的运营,正所谓“运营力”才是储能投资运营商的终极护城河。
聚焦“运营力”的提升,晶科科技不断挖掘储能项目经济价值,公司甘肃金塔晶曦280MWh/280MWh储能电站一期,凭借“调频辅助服务+现货交易+容量租赁”三种运营模式并行,2024年均电能量收益位列甘肃全省前三,该项目同时为风光项目提供异地共享储能,实现了95%以上的消纳助力电站增值。
展望未来,随着电力市场的日益完善,大规模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将愈发重要,其盈利空间也会随之扩大,有望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核心资产”,为行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届时,能够将储能业务拓展至源网荷储一体化、电算融合等更多创新场景,打造集风光发电、新型储能、电力交易、综合能源服务于一体的头部公司将具备更强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