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玉
在券商行业2024年整体营收净利双增的亮眼成绩单下,投行业务却不尽如人意。Wind数据显示,2024年,42家上市券商投行收入同比下降27.4%,仅有6家券商实现正增长。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年报发现,这一轮行业洗牌呈现出鲜明的分化特征:传统头部券商增长乏力,而部分中小券商却凭借灵活机制实现弯道超车。当前市场格局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摆在所有券商面前的必答题。
投行业务结构分化显著
据Wind数据统计,42家上市券商2024年共实现营业收入5088.47亿元,同比增长7.32%;实现归母净利润1478.35亿元,同比增长15.88%,营收及净利润实现“双增”。
从投行业务来看,42家上市券商投行业务实现净收入306.8亿元,同比下降27.4%,仅有6家券商实现正增长。其中,首创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同比增长91.15%;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同比增长46.40%;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同比增长38.43%;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同比增长37.42%;南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同比增长17.07%;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同比增长10.60%。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财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投行业务收入基本保持稳定。
从收入排名来看,强者恒强,头部券商投行业务收入比重更大,收入排名前五的均为头部券商,收入占比近五成。但是从收入同比变化来看,中小券商增幅更为明显,收入同比增幅最大的三家券商均为中小型券商。
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多家券商在年报中透露,将积极探索投行业务转型路径,突破现有格局,实现新跨越。
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4年券商行业呈现“整体稳健增长但结构分化显著”的特点,虽然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实现“双增”,但受A股股权融资规模回落的影响,投行业务收入整体下降。头部券商虽维持收入规模优势,但增长动能明显弱于灵活转型的中小机构,凸显行业在资本市场波动下面临的转型压力与格局重构趋势。
投行“破局”之路在哪?
2025年投行业务如何突破现有格局、实现新跨越成为行业焦点。
2025年,多家券商把支持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投行业务核心任务。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强调,重点加强支持国家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客户服务。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提到,全力以赴做好“五篇大文章”,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全面加强A股能力建设,围绕新质生产力支持方向,拓展优质企业的覆盖面。不少券商明确,将通过为企业提供资本市场融资及并购重组等综合服务,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业务布局优化上,券商将全面发力股权、债务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不少券商积极创新,开拓新兴业务领域,如国金证券新设新兴产业与战略事业部,创新性地大力开拓资本战略咨询业务。此外,协同发展也在券商年报中被多次提及,如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强调提升“行研+产研+投行”协同模式的有效性,全方位夯实资本、定价、销售、协同、风控、科技等综合能力;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将加强与股东和公司各业务板块的内部协同,提升为客户提供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
与此同时,近年来,投行业务愈发重视专业能力提升与风险防控。各券商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投行业务人员专业素质,严格把控业务风险,完善风控体系,当好资本市场“看门人”。如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不断完善投行业务内控体系,持续提升业务执业质量。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将持续强化功能性定位,夯实合规风控基础,严格履行专业把关职责。
从中小券商发展思路来看,部分中小券商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发力特色业务。财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将持续巩固并扩大债权业务规模,聚焦特色优势,持续提升河北省省内市场占比。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表示,2025年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将坚持“河南资本市场战略性载体”功能定位,认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吴婉莹表示:“券商的转型方向总体上呈现出与国家战略深度对接、差异化竞争与高质量发展并重的特点,其战略布局既体现了服务实体经济、强化金融功能的政策导向,也反映了行业竞争格局下差异化突围的实践路径。但转型过程中也需警惕同质化竞争加剧、区域市场容量限制、跨境业务风险管控等挑战。”
众和昆仑(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文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券商在业务转型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既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导向,又要确保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需要打破内部部门间的隔阂,建立高效的协同机制;在拓展国际市场时,必须妥善应对日益严格的合规要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对于资源相对有限的中小券商来说,如何在区域市场实现深度布局更是一大考验。”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