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金融机构 > 券商 > 正文

专访美银证券中国研究部联席主管赵彦琳:能源转型需多方面发展 看好中国“绿色”资产表现

2023-03-07 15:24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吴珊

    当前,复杂波动的全球能源局势与稳步推进的“双碳”战略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能源行业的转型进程。那么,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转型的关系?如何发挥金融作用给予能源转型以强大推动力?外资机构如何看待中国的“绿色”资产?

    围绕这些市场关注的话题,日前,《证券日报》记者对美银证券中国研究部联席主管、亚太地区基础材料与油气行业研究主管及亚太地区ESG研究联席主管赵彦琳进行了专访。在赵彦琳看来,能源转型需要多方面发展,中国发展绿色产业潜力巨大。

    形成“天然气+可再生能源”能源体系

    在国家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寻求更具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是我国“双碳”工作仍在积极稳妥推进。

    “能源转型需要多方面发展。”赵彦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五年,虽然中国对煤炭的需求增幅会放缓甚至略有下降,但是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仍会发挥压箱石的作用。可以看到,近年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例如,202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同时,市场对清洁用煤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倾向于选取低硫、低灰、高卡的煤炭,过去两年,高质量煤和低质量煤的价差明显扩大。此外,很多煤炭公司也在助力环保,利用绿色矿山、植树造林形成碳汇,利用泥炭、森林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之,能源转型需要做到多方面发展。

    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之中的角色则要分为短期和长期来看,赵彦琳进一步表示,天然气是跨越化石和可再生能源的“桥梁能源”。虽然天然气不是零排放的能源,但其成本低、供应稳定,因此,天然气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稳定发展之前还将发挥重要作用。短期来看,预计今年天然气的需求增速在4%左右,明年会到10%,尤其是2040年以前,天然气需求量仍将上涨。长期来看,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周期性和间歇性,2040年后,天然气或将作为稳定的能量来源进行调峰配套,形成“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能源体系。

    “绿色”资产吸引力凸显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全球经济、产业和投资结构正发生着深刻改变,关注生态环境、承担环境责任、促进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必修课”。

    赵彦琳向记者介绍,美银对亚洲ESG资金流量的追踪显示,目前亚洲大概有330只ESG基金,管理470亿美元资产,主要聚焦绿色行业、ESG评级较高的行业。今年1月份,ESG基金对亚洲的资金净敞口是6.6亿美元,其中对中国的投入占到5.7亿美元。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发布了300余只产业基金,其中投向新能源领域的占比最大,占到80余次,涉及70余家上市公司。2021年以来,ESG基金数量增长达到95%,规模增长超过100%。

    在赵彦琳看来,金融行业趋向于绿色发展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其符合中国提倡绿色高质量增长、积极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其次,其符合市场的需求,受到投资人欢迎;最后,其与企业寻求长期战略发展的想法不谋而合,积极实践绿色发展和ESG的企业更可能获得ESG基金投资,如一些煤炭、石油企业就在寻求中长期发展从而给股东一定回报。

    事实上,基于“双碳”工作已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看好中国的“绿色”资产。赵彦琳表示,中国发展绿色产业潜力巨大。目前中国风电、光伏、电动车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在政策扶持及产能投入的背景下,硅等原材料的价格有所下降,进一步促进了风、光、太阳能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风电、光伏的发展迅速、潜力巨大,但由于其具有不稳定性,近年来储能这一绿色资产受到广泛关注。

    根据储能联盟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球储能约209GW,增速为9%,而中国的储能约46GW,增速为30%。赵彦琳表示,未来,储能对于电力系统稳定、峰值充电等将会发挥更大作用,也会帮助中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全球的目光。

    赵彦琳强调,在政策支持、市场拓展、技术创新以及经济性提高的推动下,中国绿色产业相关领域和资产发展将表现优秀。

(编辑 张伟 上官梦露)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