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金融机构 > 互联网金融 > 正文

P2P诱惑了谁?

2018-07-21 06:24  来源:证券时报

    这个夏天,P2P投资者们正在经历无比焦灼的时刻,而P2P行业已然进入凛冽“寒冬”。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上百家P2P平台出现倒闭、跑路等现象,这种“集体爆雷”模式也将P2P一次次推向头条。有人质疑P2P是否还能投资,有人将P2P投资者踩雷看做“咎由自取”。笔者也不禁要向投资者问一句:明知风险高,你为什么还买P2P?

    这一波P2P爆雷潮,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所幸的是,笔者身边亲朋很少有投资P2P的经历,爆雷也就无从说起。作为曾经火爆一时,号称高收益的投资平台,P2P可以说是知名度很高了。资金门槛低、投资收益看起来不错,你为什么不选择P2P?笔者总结了下,朋友们不投资P2P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朋友们认为,很多P2P都是自融的资金池运作平台,运作不规范,以P2P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P2P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中介模式,P2P平台仅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流通交互、信息价值认定和其他促成交易完成的服务。现在很多P2P平台资金没有流向真实借款人,而是平台本身或股东借款自用,用于平台、股东的自有企业或偿还债务等。

    第二,P2P大多是正规金融机构挑剩下的项目,本身信用风险较高,踩雷的概率也就高了。央企大国企等较好项目一般会首先找银行借钱,P2P找到优质项目的概率就更低了,甚至有的P2P平台虚构项目,卷款跑路。

    第三,大部分人除去部分保险、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稳妥投资后,可投于P2P的资金也比较有限了。

    第四,与其博取P2P的高收益,承担项目信用风险高、平台跑路等风险,还不如投资股票市场或者权益类基金,至少相对合规,也能有获取高收益的机会。如此看来,在投资理财这件事上,笔者的朋友大多是理性的稳健派,妥妥的低风险爱好者。

    P2P近年来爆发式的增长,说明了贷款端对于资金的渴求,也印证了理财端需求的旺盛。为什么大批投资者热衷买P2P?原因应该可以归结为三方面:投资门槛低,不需要太专业的理财知识,不需掌握宏观经济变化、读懂财务报表和K线图;资金门槛低,没有银行理财或信托等设置的投资资金门槛,随时随地可以存钱进去,投资方便;投资收益尚可,目前银行理财收益率一般在5%左右,网贷行业平均年化收益率10%左右,且流动性较好。正是基于以上种种便利,投资者忽视了或者说选择性忽视高风险,对自身风险判断能力明显不足。买P2P踩雷被骗的除了年龄偏大的“爸爸妈妈”级人群,还有高学历高收入的所谓城市“新中产”。

    某网贷平台发布的一项P2P投资人群调查显示,2017年,“70后”P2P投资人群数量激增,占比由2016年的21.09%激增至29.3%。“50后”、“60后”等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中老年人投资比例也有所上升。投资人样本中学历占比最多的是本科,为41.35%。另外,P2P投资还受到工薪阶层的追捧,事业单位、国有单位、政府机关、协会四个分类合计占比近半,占比最多的分类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达32.88%。

    “你看中它的利息,它看中你的本金”,这句话用来形容那些盲目的投资者再适合不过。当然,买P2P的投资者并不是真的傻,他们的投资行为或跟风或激进,也许只是为了跑赢通胀。他们选择买P2P,也许不是相信平台,只是相信自己不会是那个最后接盘的人。而只要还有人接盘,击鼓传花的游戏就可以一直玩下去,即使平台跑路,游戏结束,他们还抱着报警维权,挽回损失的一丝希望。谁说这投资不是一次对赌呢?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