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会议活动 > 正文

“第三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论道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2018-12-03 11:25  来源:证券日报网 毛宇舟

    本报记者 毛宇舟

    金融业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金融机构的融合越来越明显,展现出新的金融产品、金融模式与金融生态。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业向高质量发展也变得至关重要。兼容并包的新金融,成为我国改革金融体制机制、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培育金融全新生态的动力。

    12月1日,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瞭望智库联合主办的“第三届(2018)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的40多位金融人士共同探讨大变革之下的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从新金融发展的突出优势来看,高速成长的新金融业态,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表现得更高效、更全面。与此同时,作为新金融业态中一支重要力量,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金融业态,亦带来了新的监管和风控难题。

    因此,本次大会分别围绕“实体经济振兴的金融责任”、“用好金融科技‘双刃剑’”、“数字普惠金融新路”、“风险底线与长效监管”四大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振兴实体是金融天职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徐福顺认为,充分利用金融业服务企业发展,更好地推动主业不断做强、做优、做精,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坚持以融促产,立足主业、实业,推进产融结合;二要坚持因企施策,严格规范中央企业金融业务。不同企业发展金融业务的基础条件、现实情况不尽相同,探索开展分类管理,因企施策;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控制金融业务风险。建立金融与产业之间的风险隔离,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金融只有帮助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循环,才可能创造新的价值;只有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活动才是好的金融活动;只有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营造好的金融环境和生态,才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说。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认为,金融功能的发挥,就是要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把握好金融创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要以多方协调配合的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及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扩大开放,提高效率的指导下,要有大局观、大监管、大框架,发挥金融功能,防范风险。

    作为与实体经济打交道的金融机构,一些与会人士也结合自身经历谈及了当下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的难题与破解之道。

    中国融资担保协会的副会长、广东中盈盛达董事长吴列进认为,民营企业现在最关心两大问题:首先,中小微企业成本高起,民营经济在税收上、费率上还有更大的改进空间;其次,应着力解决民营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应用立法的方式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所得财产。

    中民投亚洲董事长兼总裁王东芝提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应该找准结合点,金融机构既要了解实体经济的商业模式和运作规律,又要注意按需放贷;另一方面,企业应注意经营策略,从主业出发完善产业链条,不能过度分散经营。

    作为新金融代表,宜信公司创始人兼CEO唐宁认为,新经济要求新金融与之相匹配。新金融是不同于银行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他们能够陪伴中小企业十年以上,真正支持中小企业进行长期的高风险创新,可以期待一部分中小微企业成为下一个谷歌和微软。与此同时,征信体系的落地呼之欲出,对于下一阶段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的资金获取、风险防控有着根本性的意义。

    山东玲珑轮胎作为全场唯一一家实体经济代表,该公司副总裁兼董秘马越川提到,2018年下半年,汽车产业出现了急速下滑,需求端有所缩减,同时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两方夹击之下,成本控制非常关键。她建议,金融机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进一步减负。

    同时,受国际形势影响,金融机构可以在跨境金融上为民族企业出海多提供深层次的服务。

    金融科技“双刃剑”

    金融科技作为当下金融行业最明确的一个发展趋势,如何有效发挥技术优势、规避行业风险,是汲取互联网金融发展经验与教训之后,最值得考虑的问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中国科技发展到今天,传统的金融系统提供不了一些服务,必须在金融科技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提出,过去几年,互联网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成为趋势,金融与科技正从低频浅层次的融合走向高频全方位的融合发展。具体表现为“五化”:支付移动化;系统开放化;平台生态化;服务场景化;风控数据化。基于此,光大集团制定了新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围绕敏捷、科技、生态进行三大转型。

    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综合司司长孙天琦也提醒到,金融科技可以冲破市场壁垒,促进金融市场开放,近期“跨境金融服务”已成为国家之间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的讨论重点。但金融科技也会助长跨境违法违规提供金融服务,导致风险跨境传染。因此,跨境金融服务要放得开、管得住,风险必须可控,缺一不可。

    国务院参事室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副巡视员张韶华特别厘清了征信机构与数据公司的概念,指出真正的征信机构没有大数据之说,而是有一套固定的模板来填入可靠、相关、准确、及时的数据,以会员制为基础,面向受监管的信贷会员机构提供服务,供信贷发放和监控目的。相比之下,数据和数据分析公司对数据的质量、相关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要求低,且存在大量的非结构型数据。

    同盾科技联合创始人马骏驱认为,许多新金融企业在过去几年是创新者,但不能既做裁判员又做球员,做好中立的第三方非常重要。从目前的监管趋势看来,监管不允许部分机构仅用资金获利,却不承担相应的信贷风险。严格的监管是为了从业机构进行更好的风控,每个参与者都应对自己要承担的风险有适当的了解。

    联动优势CEO李贲提出,第三方支付是金融科技中发展较成熟的领域。在发展初始,第三方支付受到了用户、商户、银行金融机构的多方支持,它代表了一种新兴力量,能够提高效率,改善用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随着支付机构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支付的交易手续费利润已越来越薄,创新已经成为了出路。

    未来,金融科技会更多进入工业互联网或产业互联网领域。

    作为新技术的代表,趣链科技CEO李伟对于金融科技“双刃剑”的感受更为明显。“区块链很容易被利用做跨境转移、洗钱,但同时区块链也是监管的利器。”他认为,区块链将各行业企业的各种需求联结在一起,是互联网重塑与革新,也是数字经济中重要的支撑技术。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2031700网站电话:010-84372800

网站传真:010-84372633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