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汽车频道 > 汽车行业 > 正文

车能融合绘就智慧能源新图景

2025-10-20 01:16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刘钊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市场和出口国,但车能融合仍面临标准不统一、商业模式待完善等挑战。

    在10月18日举行的车能融合与智慧生态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技术突破、商业模式、政策支持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新能源汽车与能源系统协同发展指明方向。

    从核心技术突破

    到多场景应用落地

    车能融合的规模化推进,离不开底层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多元场景的实践探索。多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在上述论坛上分享了最新技术成果,覆盖电池、充电、热管理等关键领域,为车能互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出“四网四流融合”理论,强调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需与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深度协同。他认为,电动汽车的电力双向互动特性,使其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连接能源与交通的重要节点。基于这一理念,奇瑞汽车发布“迅龙秒充”构网型超充补能系统,实现5分钟充电500公里的高效补能,同时通过AI调度技术为电网提供阻尼特性与转动惯量支持,达成车网友好互动。此外,奇瑞还布局氢氨醇等多元能源形式,并推出面向海外市场的“能量魔方”离网供电产品,解决欠发达地区电网薄弱问题。

    浙江大学求是科研教授熊树生则从热管理系统切入,带来“冷却液储能”的创新思路。熊树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针对传统动力电池储能量有限、充放电影响寿命的痛点,我们团队研发的R290冷媒热管理系统,通过储冷、储热技术提升车能系统效能。该技术已在B级电动车上完成试验验证,未来还可拓展至商用车、数据中心、零碳园区等场景,为车能融合提供新的储能路径。”

    在充电技术领域,阳光电源、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星星充电平台等企业则聚焦超充与智能调度。星星充电已聚合5GW充电与能源资产,通过“充电托管”模式实现6小时以上场景的自动化价格调控,既降低用户充电成本,又为场站经营方创造收益。阳光电源则关注重卡等商用车补能,提出“能源托管”构想,期待未来结合自动驾驶技术,实现车辆自主参与电网互动,进一步释放车能资源价值。

    多维度生态协同

    构建发展新生态

    车能融合并非单一领域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标准统一的多维度生态协同。唯有打通“车—桩—网—用户”全链条,解决利益分配、标准互通、安全保障等问题,才能推动行业从试点走向规模化。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是生态构建的核心。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表示,当前车网互动已进入规模化应用启动期,2023年底国家层面发布车网互动顶层文件,2024年启动试点工作,从9个试点城市30个项目来看,有序充电条件已基本具备,低谷充电占比目标有望实现。但放电环节仍处孵化期,需突破规模、政策、标准三大瓶颈。

    他建议,短期内可加快微电网与虚拟电厂场景的充放电实践,如V2B(车到建筑)、V2H(车到家庭)这类商业模式易建立、并网安全要求低的场景;长期需完善电力市场规则,降低分散资源聚合门槛,让个体车主通过售电公司、虚拟电厂等身份参与市场交易。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则需聚焦用户价值。安徽奇瑞绿能生态科技常务副总经理尹航则分享了欧洲的相关经验:德国已放开家庭个人售电,用户可通过V2G(反向充电)实现“零元充电”。

    尹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内可从微电网场景切入,如企业园区、商场内,实现“家充厂放”或“厂充家放”的灵活互动,缩短价值链条。

    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星星充电平台运营中心总经理李政则提到,当前V2G设备成本高、运营商获利空间小是其发展的主要卡点,建议通过“充电+停车”联合优惠、政府补贴与市场收益结合的方式,提升用户与企业参与积极性。

    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周强认为,标准与安全是生态发展的“基石”。他建议,需明确电网、聚合商、主机厂、用户四方利益诉求,尤其要保障车主权益,未来可探索车主代表参与规则制定,确保生态发展的公平性。

    尹航则表示,当前车网互动存在通信协议不统一问题,如欧洲采用15118-20标准,而国内在PWM、PLC等技术路线上尚未达成共识,需相关协会牵头,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制定统一标准。

    在数据安全方面,车网互动涉及电网频率调控与用户隐私,需建立多层级安全防护体系。周强提出“分层设计”原则,电网端严格把控安全标准、用户端降低参与门槛,在不改变用户使用习惯的前提下实现安全互动。

    车能融合作为“双碳”目标下的重要赛道,正从技术创新走向生态共建。正如陈清泉所言,中国需要“比丰田更好的中国丰田”,未来通过持续的科技突破、政策完善与市场协同,车能融合不仅将重塑能源格局与出行模式,更将为全球汽车与能源产业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