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艺融
10月17日盘中,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业银行”)A股市净率(PB)一度站上1倍关口,打破了国有银行长期“破净”(即市净率低于1倍)的局面。
笔者认为,农业银行市净率的提升,标志着市场正采取更为理性的长期价值判断,评估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大行的投资价值。这一变化不仅是银行板块估值修复的积极信号,更是中国资产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吸引力稳步提升的有力印证。
第一,基本面韧性构筑估值底部,彰显中国经济内生动力。
估值修复的核心支撑,源于持续向好的经营基本面。2025年半年报显示,农业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99.37亿元,同比增长0.8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95.1亿元,同比增长2.7%,在国有四大行中居首。
这一成绩背后,是农业银行的县域金融战略的持续深化和见效。截至2025年6月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突破10万亿元,占境内贷款比重达40.9%,不仅构筑了差异化的竞争壁垒,也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农业银行的稳健表现,是中国银行业经营韧性的一个缩影,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此次农业银行市净率一度站上1倍关口,标志着市场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信心回升。
进一步看,国有大行估值回升,映射的是中国金融体系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变。这种从“大而不能倒”到“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认知转变,正是国际投资者重新评估国有大行估值的底层逻辑。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国有大行正凭借其在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深度布局,持续提升其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贡献。
第二,高股息资产价值重估,凸显中国资产的收益优势。
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中国优质资产的高股息率正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重要优势。
在国有大行中,农业银行2018年至2024年的年均股息率保持在5.79%的高位。不仅如此,截至10月17日收盘,中证银行指数的市净率为0.71倍,虽仍处近十年42%分位,但股息率达4.07%,显著高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与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相比具有明显配置价值。
随着银行股等高股息资产的吸引力提升,中国资产正在从“区域性配置选项”升级为“全球性战略资产”。去年以来,高盛、瑞银、贝莱德等外资机构在看多中国资产的报告里明确将“高股息板块”列为配置重点。
国际机构积极表态的背后,是全球资本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过程中,对安全边际与收益潜力并重资产的迫切需求。以银行股为代表的高股息率的优质资产,兼具估值安全垫与改革红利的双重属性,正成为国际资本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重要渠道。
第三,增量资金持续流入,展现中国资产的全球配置价值。
随着政策红利释放,中长期资金正加速流向优质资产。截至今年上半年,银行股在险资重仓股中占比高达47.2%,体现了机构投资者对中国高股息资产的强烈信心。银行板块整体市净率从2024年初的0.52倍升至当前的0.67倍;同期上市银行企业的总市值从8.85万亿元增长到15.48万亿元。
更重要的是,今年以来,多家国际投行系统性上调中国银行股评级,显示外资机构对中国银行业净息差企稳、资产质量改善、盈利能力修复的预期正在加强。
此次国有大行市净率的提升,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成效的直接体现,而随着险资、养老金等长期资金配置需求的持续释放,以及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为稳定的价值发现平台。
笔者相信,农业银行市净率最终会站上1倍关口,而这不仅预示着银行板块的价值重估,更标志着中国资产在全球资本市场迎来了新一轮“价值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