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企业信息 > 正文

施耐德电气携上海交通大学在进博会发布重磅报告 共探零碳园区规模化建设路径

2025-11-06 16:52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梁傲男

    11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上,施耐德电气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2025零碳园区行业影响力洞察报告》(简称“报告”)。该报告从全局视角洞察零碳园区建设意义,剖析现实挑战和阻力,通过对示范案例的深度研究,为打造零碳园区提供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参考。

    企业供图

    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绿色低碳转型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强有力抓手。因此,零碳园区成为挖掘工业与建筑减碳潜力、推动经济脱碳的突破口。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尹海涛在报告中指出:“零碳园区就像一个‘能源微生态’,既有用电需求,又有电力保障,通过部署分布式微电网推动用能结构转型、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成为加速能源深度转型最重要、最落地的路径。”

    基于此,今年5月份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联合施耐德电气等多方机构发布了《零废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指南与评价体系》,而本次报告是此落地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形成报告,旨在由点及面地为中国零碳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智慧支持和实践参考。

    2025年,零碳园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实践热潮,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然而,建设零碳园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践中面临着“商业难闭环、技术欠成熟、路径不清晰”的挑战。

    从商业模式来看,零碳园区初期投资规模巨大,用于传统能源设施的电气化改造和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回收周期长,这将对园区开发主体和入驻企业构成财务压力。

    在技术应用方面,零碳园区建设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不同自然禀赋、行业属性园区的技术路径和转型措施选择有着较大差异,许多关键技术仍处于示范或商业化早期阶段,缺乏在园区层面规模化应用、经济可行的成熟方案。在减碳路径上,零碳园区中的不同业态各自能耗情况、降碳方法差异显著,需要定制解决方案以及深入场景。

    针对上述挑战,此次报告提出推进零碳园区的规模化发展,需要从技术创新和生态协作两方面发力。

    首先,技术是推动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它不仅能直接减少碳排放,还能为转型提供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其次,园区运营方与企业应当发挥生态力量,突破单一主体的能力边界。零碳园区的本质,正是“自上而下机制设计”与“自下而上场景优化”的深度融合。

    随着国家对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零碳园区建设正迎来快速发展期。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为统筹有序开展零碳园区建设提供重要工作指引。

    报告认为,实践经验对目前中国的零碳园区建设尤为重要。以获评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灯塔工厂”殊荣的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为例,它构建了一套技术可模块化、经济可盈利、模式可扩展的解决方案,将先进技术与减碳举措相结合,推进绿色变革和可持续发展。该工厂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生态设计、开发闭环二氧化碳跟踪平台、打造提高能源效率的机器学习模型,以及发展新型循环商业模式等创新举措,短短两年成功将范围1和范围2的碳排放量减少90%,水资源使用减少15%,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市场部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席院长古月表示:“零碳园区的价值已远超减排本身的范畴,既是落实‘双碳’目标的‘主战场’,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重构产业绿色竞争力的‘新引擎’。未来,施耐德电气将持续以创新驱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依托技术与实践经验,与各界伙伴共同加速中国零碳园区建设。”

(编辑 郭之宸)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