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新余国科预计上半年业绩大增 公司称持续受益军工装备升级

2022-07-15 17:44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曹琦

    随着国防建设及装备现代化需求日益凸显,军工行业成长确定性较高、逆经济周期属性较强,相关上市公司的关注度也较高。火工品龙头公司新余国科7月14日晚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2920万元至3260万元,同比增长37.66%至53.69%。

    新余国科总经理袁有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军工装备升级、实战化演习带动上游需求增多,使得今年公司订单大幅增加。”

    军品订单不断增加

    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升

    新余国科具有较完备的火工产品科研、生产、检测手段,能够满足武器装备主要配套产品的需求,在国内军用火工品行业具有重要地位。

    “为了抓住军工装备现代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公司一直在坚持投入、坚持研发创新和工艺改进,以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给公司发展赋能。”袁有根告诉记者,“比如研发应用于新型弹药、火箭发射用火工品,新型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和气象观探测装备等等,公司每年的研发项目都有两三百个。”

    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3087.15万元,同比增长9.46%,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为10.88%。“公司还延伸开发军事训练器材,用于部队的军事训练;开发两用技术产品,直接为军方提供产品和服务。”他补充道。

    据公司董秘颜吉成介绍,公司注重加大科技投入,按“预研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理念,组织各类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其中部分军民用新产品处于已定型或鉴定,正在做批产准备或技术应用推广阶段。

    公司火工品生产是根据军方需求或总体单位进行的,目前公司配套于传统弹药领域较配套于新型高精尖装备领域的比重更高些,随着国家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防军工领域的需要,以及公司科研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承担国家高新工程及重大、重点型号的任务增多,未来配套于高精尖武器装备的比例会显著增加。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新余国科的军品销售进一步加强,公司军品任务逐步得以落实,军品在手订单有明显增长。

    业绩逐年递增

    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

    军工产业具有高壁垒的特征,一方面是有着较为严格的资质认证、进入门槛高,另一方面是生产要求非常严格、市场相对稳定,从而带来相对稳固的竞争格局,优质军工企业有望较为充分享受较高确定下的发展红利。

    以新余国科为例,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8.39%;实现利润总额5521.44万元,同比增长22.4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20.27万元,同比增长23.35%。

    2021年公司延续了快速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20.4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20.10%;实现利润总额6966.59万元,同比增长26.1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13.76万元,同比增长26.29%。

    记者注意到,2021年公司军品火工品毛利率提升至50%,主要系产品结构的调整,附加值高的产品占比有所增加所致。未来公司业绩增长主要靠什么带动?

    新余国科总经理袁有根表示,在火工品方面公司要跟踪行业技术发展,主动加强与主机厂联系,瞄准市场需求,研发满足新型装备需求的产品;在人影方面,要不断提升技术进步、促进装备升级。

    新余国科是国内最早从事人工影响天气增雨防雹火箭弹研发与生产企业之一,具有年产5万发人工影响天气增雨防雹火箭弹生产能力,产能、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排名前列。“除了内生式增长,外延式并购也是公司努力想要突破的方向,未来如果有好的并购标的,公司也可能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袁有根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新余国科荣获国务院国资委颁发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荣誉称号,为江西省获此殊荣的两家国有企业之一,全国地方国有企业获此荣誉的共40家。

    “不断完善优化公司治理,也是公司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新余国科以打造‘规范的股东大会、健康的董事会、尽职的经营层、有效的监事会’为目标,通过完善企业内部制度体系、推动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加强董事会规范化建设、保障经理层行权履职、强化监督体系建设等举措,推动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作规范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体系和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进一步推动公司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新余国科董秘颜吉成表示。

(编辑 白宝玉)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