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雯珊)近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以下简称“光启研究院”)举行成立十五周年庆典。回望这十五载筚路蓝缕的壮阔征程,光启研究院始终以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锚定超材料产业主航道。创始人刘若鹏以对产业发展的深刻洞见与前瞻布局,带领团队在创业初期便构筑起知识产权护城河,用技术专利为超材料发展筑牢根基;进入产业化关键阶段,又以“深度创新+成本革命”双轮驱动,突破技术转化瓶颈与规模化生产难题,推动企业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光启研究院创造并大规模量产了第一至第四代超材料技术的系列产品,打造了优异的电磁调制、航电、承载结构功能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推动先进航空航天等装备领域在“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的全面升级;更以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1919家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了从底层技术到系统应用的自主可控。
十五年征程,光启研究院成绩斐然。累计完成11.72万张设计图纸绘制,搭建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撰写超材料设计技术文档7.74亿字、工艺制造大纲38.28亿字;开发设计源代码1331万行,积累实测成像图220万条、实测曲线8000万条;打造定制化超材料专用设备4641套、特种工装8646套,研发定制化基础材料161款。
技术创新方面,在刘若鹏的带领下,光启研究院团队先后完成了四代超材料技术的迭代升级。其中,第三代与第四代超材料技术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落地,有力推动了装备行业在设计、制造以及材料应用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
面对超材料复杂结构件大规模制造与交付的需求,刘若鹏进一步推动管理升级,通过AI大模型团队的设计与研发,光启研究院实现了从“全数字化经营管理”到“全智能化经营决策”的跨越——让企业实时掌握生产进度、质量状况、库存水平等关键信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全智能化决策则依托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为战略规划、市场预测、产品研发等提供精准数据支持与科学决策依据,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与交付能力。
未来十五年,光启研究院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科技与时代变革,与更多同行者共拓万亿新兴市场。把超材料技术刻进祖国装备,用“中国方案”重新定义全球科技版图——让世界在超材料革命的浪潮中,见证中国创新迸发的磅礴力量。
(编辑 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