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苏宁易购近7年扣非净利润亏损168亿 张近东不得已“贱卖”股权

2021-07-06 21:31  来源:腾讯网

    虽然苏宁股价出现了近1年内的第二次涨停,但依旧难改张近东“贱卖”股权的事实。

    第一次涨停出现在3月1日。今年2月28日晚,苏宁易购宣布公司实际控制人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拟将23%股份转让给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控股(深圳)有限公司及深圳市鲲鹏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国际与鲲鹏资本均为深圳国资,当时签署的转让价格为每股6.92元。

    不过此后几个月,深圳国资系的收购方案迟迟未见推进。

    6月2日,苏宁易购公告,股东苏宁电器集团与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有限合伙)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苏宁电器集团拟将占公司总股本的5.59%转让给新零售基金,当时的股份转让价格是6.12元。

    当时市场人士认为,苏宁易购的“白衣骑士”已从深圳国资变为江苏国资。

    7月6日,苏宁易购股价再度涨停。7月5日晚间,苏宁宣布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拟将16.96%的股份转让给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新新零售基金二期”),股份转让价格为人民币5.59元/股。

    随着新新零售基金二期进驻,苏宁易购进入无实际控制人时代。公告显示,转让完成后张近东与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合计持有苏宁易购20.35%的股份,淘宝(中国)持有19.99%,新新零售基金二期持有16.96%。此外,张近东持股一半的苏宁电器集团在这次转让给后还持有1.39%的股份,但这部分股份已被上海相关司法方面冻结。

    失去控制权,转让价格也一跌再跌,但张近东也不得不如此做。从2020年下半年起,苏宁持续面对债券到期、现金流吃紧等一系列问题。

    2020年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苏宁易购短期借款高达237.5亿元,一年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达到176.7亿元,流动负债合计1246亿元。但苏宁易购账上仅有258.9亿元货币资金,流动资产为1074亿元,已经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资本市场上,苏宁股价已经从去年的12.95元的高点跌至最低点5.59元,创8年以来的新低,股价一年时间跌幅超过56%。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失利,要想增强苏宁易购的流动性,唯有增强银行授信这条路可走,因此,这是引进江苏国资以便能够为其借款“背书”的关键。

    作为中国电器零售业龙头曾经的老大,苏宁易购之所以走到今天,在于其“互联网”转型和多元化战略均没有获得成功。

    苏宁1990年12月创办于南京,三十年来,苏宁有过极其辉煌的战绩,它由南京路边的一家小店铺发展成了世界500强企业。

    互联网电商兴起之后,虽然相对阿里巴巴、京东起步较晚,但苏宁在极力转型。2010年2月,苏宁易购正式对外发布上线,苏宁全面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2013年2月21日,50岁的张近东在南京宣布,公司名称由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苏宁实现全面转型电商。

    但截至目前来看,“互联网”转型并不算成功。

    从2014年到2020年,这7年间,苏宁每年的扣非后归属净利润均为负值,分别为-12.52亿元、-14.65亿元、-11.08亿元、-0.88亿元、-3.59亿元、-57.1亿元、-68.07亿元。

    主业不振,而之所以能够维持净利润为正,主要在于出售资产来回血:2014年-2016年卖掉门店和PPTV等,2017-2018年卖掉阿里巴巴股票,2019年剥离苏宁金服。近期,苏宁易购表示,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2-25亿元。

    近年来,苏宁易购还在不停的买买买,导致苏宁易购的现金流巨额流出。2013年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PPTV,2016年豪掷7.21亿美元买断当年的英超转播权,2017年以29.75亿元投资天天快递;2019年以27亿收购万达百货有限公司下属37家百货门店,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等。

    根据数据统计,2014年至2020年,苏宁易购累计经营现金流净额为-357.73亿元;同期,公司投资现金流累计-477.71亿元,两者相加总计流出835.44亿元。

    为了维持只能不断举债。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2019年末,苏宁易购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9.02%、46.83%、55.78%、63.21%,63.77%,压力不断攀升。

    因此,面对现金流紧张,银行授信减少的情况下,引进国资,张近东交出苏宁易购的控股权,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步棋。

    而随着本次江苏省、南京市国资牵头基金的入股,苏宁易购得到短暂喘息的机会。但对于苏宁易购的未来,业内人士似乎并不十分乐观。

    究其原因,商业模式的选择,在于根基所致,难以摆脱“骨子里”的影响,也就是苏宁没有做电商的基因。例如,苏宁力推的线上线下同价方面,前些年始终未能实现。其实何止是苏宁,即使是财大气粗的万达也没有成功,而银泰、大润发则是直接选择“投降”。

    回到本次的交易,即使江苏国资接盘,也没有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基因的转变,苏宁易购未来也未必能成功。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