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千亿市值白马堕落始末 康得新ST带来的教训

2019-01-24 15:41  来源:百家号

    今天,ST康得新戴帽了,这家曾经近千亿市值的国内新材料龙头,2015年8月董事长“三年后市值3000亿”的豪言壮语还萦绕耳边,然而残酷的事实是,如今市值只剩了200亿。

    随着银行账户被冻结,大股东挪用资金的事实终于浮出水面,网上的分析有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本文主要通过还原康得新堕落的始末,思考值得吸取的教训。

    大家聊天时关于康得新基本是有共识的,这家公司不让人放心。昨天梳理了去年以来康得新的公告,整体感觉就像悬疑小说,公司在遮遮掩掩的忙乱后,最终纸还是没能包住火。

    1、多次试图维护股价未果

    因为控股股东股票基本全部质押,公司深知维护股价的重要性,下跌过程中想尽了各种办法。

    (1)2018年1月16日中小板指数翻红的情况下公司股价大跌6.81%,于是第二天晚上公司竟然在高位推出了增持计划。后来,该计划不但没执行,还在7月12日延期了,当天同时延期的还有之前两次增发的募投项目。

    (2)2018年6月1日公司股价闪崩跌停后,当晚宣布正在筹划与国内某大型央企进行高分子材料行业的投资及业务合作(后得知为中国交建),停牌不超过3日,本该复牌时公司又公布了发行股份收购上海傲邦,这一停就是5个月。

    (3)2018年11月14日,公司股票复牌2个跌停后,又推出了5-15亿回购方案(后根据政策改为5-10亿),不超过20元/股,公司解释的原因是“基于目前公司股价持续低迷,不能合理反映公司的价值”,后面半句颇为讽刺,维护股价才是真实目的,然而之前的增持计划都没兑现,想让股价止跌,但基本面不允许啊。

    2、欲盖弥彰的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是去年公司的主线,总结起来就是“海内外收购一起搞,但全都没成功”。

    (1)海外收购

    2018年2月7日,公司公告重大事项停牌,2月23日公布停牌原因,拟现金全资收购海外先进高分子材料平台企业,4月3日延长停牌1个月,4月26日公告称,并购标的规模较大,且涉及海外收购具有一定复杂性,相关工作尚未全部完成,尚未与交易对方就本次交易签署正式协议,会继续推进,股价复牌。(就在此期间的4月20日和4月26日,后来违约的两期超短期融资券发行了)。项目推进到9月6日,公司却终止了这笔海外收购,给出的理由是:中美贸易摩擦,收购项目在美国审批的困难程度加大。标的倒是浮出了水面——位于美国加州的宝德公司,好像在告诉投资者:“我们确实在努力,但身不由己”。

    (2)国内收购

    2018年6月6日,闪崩后眼见要复牌,公司推出了又一个收购事项,拟发行股份收购上海傲邦汽车用品有限公司,停牌不超过1个月。随后公司开始了多次延期复牌,原因倒也简单:一直在商讨、论证。其中有意思的是,2018年8月20日,公司公告和上海傲邦签订了《收购框架协议》,具体的合作内容和实施细节尚待进一步落实和明确,后期是否能够签署正式的协议或合同尚存在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继续停牌1个月,次日,方案却改成了继续停牌2个月。据公司说该笔收购规模为5-8亿,对康得新来说并不算大,复牌却要一拖再拖。12月5日该项目改为现金收购,但其实公司已经揭不开锅。

    3、监管层高度关注

    其实早在2018年5月10日,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就曾关于公司货币资金真实性、大额举债、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等问题发过关注函,公司的回答言之凿凿,告诉监管层妥妥的没毛病。2018年6月20日,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再发关注函,要求核实媒体题为《康得新信用坍塌,美元债收益率飙升至两位数》文章的真实性,公司回复是部分失实,国际评级机构虽然关注公司停牌时间和大股东质押率偏高事项,对其进行了复评,但并未下调评级。估计公司自己都心虚,所以才使用了“部分失实”这个字眼。

    4、立案调查

    之前监管层只是关注,但10月29日性质变了,证监会因未披露股东间的一致行动关系对康得新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钟玉先生立案调查。原来2016年10月中泰创赢举牌康得新期间,由于康得集团要求中泰创赢持有三年以上,因此康得集团与中泰创赢签署了带有保底条款的协议。这不是赤果果的利益输送吗?2018年12月21日,公司和中泰创赢解除《战略合作协议》,各方互不享有原协议项下的各项权利,互不承担原协议项下的各项义务和责任。各方承诺互不主张基于原协议项下的任何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中泰创赢是2016年12月举牌的,当时股价在20元附近,2018年11月23日该公司持有的2.74亿股还在里边,已经接近腰斩,如果现在还没出则损失更大,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5、困境摆上台面

    2018年11月7日,康得集团与张家港城投、东吴证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张家港城投及东吴证券作为战略投资者,拟出资27亿人民币通过承接债权的方式或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帮助大股东康得集团纾解高质押率困境,化解上市公司风险。11月14日公司公告,张家港政府投资平台、东吴证券及康得集团有关团队已经开展质押债务梳理、情况排查、承债及转股方案设计等相关工作,为后续承接债务做准备。表达的意思不能再明确了,公司快不行了。

    2018年12月28日,控股股东增资康得碳谷科技有限公司事宜由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修改为2019年6月30日前完成。进一步证实公司已经无米下锅。

    2019年1月15日和1月21日,谜底终于揭开,公司额度10亿元和5亿元的两期超短期融资券均未能兑付本息,构成实质违约;1月16日深交所就货币资金等问题再次问询,提出了对财务报表真实性的质疑;1月20日,在证券监管部门调查过程中,公司承认经过自查存在被大股东占用资金的情况;1月21日,因主要银行账号被冻结,公司股票触发其他风险警示情形,交易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简称由“康得新”变更为“ST康得新”;昨晚公司发布公告,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存在退市风险。

    至此就是康得新堕落的全过程,事件值得吸取的教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上市公司维护股价本可以理解,但如果频繁因为极端走势不按常理出牌就需要多个心眼,高位增持、通过收购拖延躲避复牌、增持推迟还推出回购方案,都属此类;

    2、多次被监管层发关注函的公司要谨慎,事实证明,去年证监会的怀疑是完全正确的,不要认为自己比监管层还聪明;

    3、如果说关注函需要谨慎,被立案调查的公司则需要彻底回避,跟生活中一个道理,好人不会轻易进局子;

    4、股东高比例质押的公司尽量远离,近几年,因为股价下跌质押爆仓压垮公司的案例屡见不鲜;

    5、评估事件要客观,切不可心理麻醉。11月7日张家港城投和东吴证券的介入基本等同于风险提示,此时如果还心存幻想当利好买入到现在已经腰斩,更有甚者在公司违约后还往里冲,就完全是赌徒行为了;

    6、有争议的公司,完全可以不投。比如上周四在群里聊过$广誉远(SH600771)$,这个公司很多投资者看好,但我认为其应收过高存在明显瑕疵,不投顶多就是错过机会,却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踩雷,安全永远是首位的。

    PS:据报道,昨天康得新董事长钟玉出席了债券持有人会议,称通过应收账款、银行支持、引进战投等方式可以在一季度之前把钱还上。公司也许还有保住上市资格的希望,但即便如此,恐很难再现昔日辉煌,不进则退,更何况公司退了不只一步。

  • 相关资讯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